电影看羌寨 旧族话古今
电影看羌寨 旧族话古今
杨举忠
5.12汶川大地震后半个月,我看了潇湘电影《尔玛的婚礼》。电影讲述的是美丽的羌族姑娘尔玛,抗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地与镇中学英语老师刘大川自由恋爱,并反对大川到县城酒店举行婚礼,坚持用羌民族的形式在羌寨举办婚礼的故事。影片拍摄于2007年6月,距汶川大地震不到一年。拍摄地点桃花羌寨离汶川仅10公里,它保存的羌族地区秀丽的青山绿水,风物景观,与震后刺目的秃山浊水,断桥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羌族主要聚居的四川茂县、汶川、理县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恰巧是地震的重灾区,8级地震使羌族人民遭到灭顶之灾。其实,羌人世居的西北,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来迁居到偏僻的川西北群山,其中蕴含着多少英勇壮烈和辛酸悲苦的故事。
羌族是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殷商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羌。《说文》上说:“羌,西戎牧羊人也。”“北荻,南蛮、东夷,西戎,”“戎”是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称呼,可见,羌族在古代是住在西部的游牧民族。羌人原住青海,秦后逐渐东移,西汉时天水、兰州、陇西等五郡的羌人超过一百万。东汉以来散居于关中诸郡与汉人杂处,受汉文化影响,过着农业定居生活。杜甫反映安史乱后的《羌村三首》中的羌村,位于鹿州城外,鹿州就是如今陕西的富县。胡光炜曰:“羌村云者,盖其地尝为羌族人东来者所聚居。”今陕西大荔西南有羌白,这些都是羌人先祖在西北留下的历史印痕,四川人爱吃大米,唯独居住在四川的羌民喜吃面食,这是其先祖从西北带去的饮食积习,虽千年后而犹存。
东汉末至南宋初,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羌人一直在大西北纵横驰骋。羌族的豪酋,追随过凉州军阀董卓,酉羌的铁车兵,曾助魏攻蜀。385年,烧当羌人姚苌据陕西富平建立后秦,成为西方强国。安史乱起,吐蕃趁机兴兵,入陇西,犯乾县,羌人夹杂其间。唐末党项羌人在陕蒙交界的白城子建立夏政权。1032年,李元昊改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史称西夏,是北宋西北的劲敌,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但羌人一入川就阒无声息了,这也许地势使然。自古道,蜀道难,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北有剑门之险,东有夔门之雄,西与南为绝地。它是一个盆地,也是一口深井,进去了难出来,出来了天高地回任驰骋。前者如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后者如苏东坡,去川后才名震文坛。
羌族是西北的旧族,根深理应叶茂,西汉时人口就已过百万,为何今天反而只有32万呢?原因有二:一是一部分羌人在西北与汉人杂处,逐渐融入汉族;二是被迫迁徙流离死亡。历来的汉族统治者,极端歧视少数民族(甚至少数民族统治者也这样,如清统治者在湘西筑苗疆长城封杀苗民)。他们奉行大汉族主义,驱赶、仇视、杀害少数民族,现在少数民族大都居于高山深谷,穷乡僻壤,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匈奴、羯、氐、羌等都是居住在当时国境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是中国人。但江统《徒戎论》认为,他们不是中国人的一部分,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主张用兵威驱逐他们出国境。在徒戎政策的迫害下,羌人不得不千里迢迢地从西北迁移到川西北的高山丛林之中。
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高流急,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房顶平台是晒粮,做针线活和孩子游戏的场地。富有特色的建筑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10米——30米,用石片和黄泥土建筑,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的一处明代古城堡“永平堡”,历数百年风雨吹打仍英姿挺拔。为了渡过湍急的河流,羌民创造了索桥(绳桥),又于绝壁悬崖上凿孔插木铺板为桥,名为栈道。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操北部方言的约9万人,操南部方言的有3万多人。南部方言地区能说羌语的青少年越来越少,而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虽然历史上西夏创造过6000多字的西夏文字,但是不能算作现代羌族的文字,因为它不能表达现代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而且现在鲜有学者能释读西夏文字。党和政府对羌族语言文字十分重视,为羌语创造拼音文字,编译《简明羌汉词典》,编写《羌文扫盲课本》,培训羌语文师资,在多所学校开展羌汉双语教学。
羌族的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主,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五块白石,像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羌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最有名的是《羌戈大战》。它叙述了羌人对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白石神》、《羌笛的来历》、《羌族碉房为什么修三层》等,是很有羌族特色的民间故事。羌族口头传承的民歌十分丰富,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丧祭歌等。
羌民能歌善舞,民间做事“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歌舞时总有一种乐器伴奏,它就是羌笛。以前读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总对“羌笛”不甚了了,现在终于明白了,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乐器,我国文献对它多有记载:《乐书》“羌笛五孔”,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乐府杂灵》,“笛,羌乐也”。由此可知,笛子是羌人发明的,故在“笛”前加个“羌”字。羌笛历史久远,古羌笛既是吹奏乐器,又是牧羊鞭,因有“吹鞭”之说。羌人是很会享受生活的,试想,蓝天白云之下,羊群碧草之间,一竿横笛,几声婉转,几声悠扬,那该是多么惬意啊!
羌人手工艺品技术精湛,羌乡挑花堪称一绝,29届奥运会期间,登上了北京大雅之堂,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眩眼目。在电影《尔玛的婚礼》里,寨口村头,竹影树下,两行穿着羌民族服饰的正在刺绣的妇女夹道而坐,构成了羌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自秦汉至北朝,许多边塞旧族,基本上都在汉文化这个大熔炉里熔合了,羌族是个一向居住在西北的旧族,经受了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各族大融合的考验,经历了从关中往四川的大迁徒,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磨炼,最终没有消失,我从羌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里,从悠候的羌笛声里,从10多万人顽强坚守的羌语里,从寨旁高耸的碉楼里,尔玛执拗坚持用羌族形式的婚礼里,找到充分的诠释。
多难兴族。遭受过无数次磨难的羌族人民,不会被地震吓倒,一定会咬紧牙关,挺直脚杆,在废墟上建起更美好的家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