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对2009年历史高考大纲的认识

来源: 日期:2009-04-06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更加具体规范,能力考查指向性明确。

目标\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对能力要求的感悟

强调历史信息的目的:反映考查意图,现代考试就是分析归纳、解读和组织信息。

有效信息:对作答具有直接作用的内容。

高考信息选材的把握:

A.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的内容;

B.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呈现形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配之以图表等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对能力要求的感悟

两大关键:一是知识的系统储备;二是学科思维训练和养成

准确的三层含义:一是认识和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素必须完整;二是对历史学科基本要素的处理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分出层次;三是认识问题须有足够的知识与信息的支持;

综合性试题看似庞大,其实简单,只要根据不同学科的分主题,就可以归纳出试题的主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对能力要求的感悟

现象: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情况,描述其产生环境、构成因素、内部关系、沿革状况

特征:事物之间具有区别意义的成分

本质与规律:历史现象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内容

表面上看仍然是政史地揉合,实际上少了“拼盘”的机械式命题特征,而多了自然衔接和有机渗透的色彩。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对能力要求的感悟

方法运用不能简单化

判断≠是否

归纳≠罗列

演绎≠无史实支撑的展开

比较≠类比

概括≠说明

观点无表述支持,则不知所云;表述无内在逻辑联系,则零散无力;

表述、逻辑无观点统帅,则成为漫无边际,中心不明确

表述一要着力于观点与史实的结合;二要抓住历史事物的主要现象与特征。

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的突出时代感,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题目增多,大量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成为综合性命题的载体。一是具有一个较新的视野;二是具有方向性探究问题的途径;

 

     二、对考点的阐释,语言更简洁,脉络也更清晰、更线条化。

 

考试范围

考查单元

知识点计数

侧重点

知识点统计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6单元

先秦

14点4目

春战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先秦文化

112点31目

秦汉

17点6目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

6点2目

江南经济的发展

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

隋唐

24点6目

六目皆为重点

五代辽宋夏金元

21点7目

民族、元朝制度、科技(四大发明)

明清

30点6目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与反侵略、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东学西渐等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现代史

 

11单元

两半开端

15点5目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新思想的萌发

112点43目

两半形成

14点4目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与义和团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清朝灭亡

8点3目

重点:三民主义与临时约法

冷点:严守中立与南北议和

北洋军阀统治

5点2目

辛亥革命的三次余波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5点6目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失败、成就、教训

国共对峙的十年

9点4目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红军的战略转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12点4目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6点2目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过渡时期

9点4目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社义过渡、五十年代外交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探索时期+文革十年)

9点3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0点6目

转折----改革----开放---特色----统一

民族平等

关于真理标准同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新时期外交关系的重大发展

 

考试范围

考查单元

知识点计数

侧重点

知识点统计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史

现代史

 

11单元

资义在欧洲的兴起

2点2目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文艺复兴

75点33目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7点4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欧洲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2点5目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亚洲革命风暴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6点4目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亚洲的觉醒

列宁主义的诞生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1点1目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5点3目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1点3目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

7点2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7点5目

战后的国际关系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美苏争霸

亚洲经济的发展

世界格局的变化

6点3目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现代科学技术

1点1目

 

单元总计

28

知识点

299点    107目

 

 

   

     三、从近年高考试题把握2009年考纲说明,渗透新课程理念更加突出。

     渗透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究性试题往往以较新颖的材料,包括文献资料、图表数据、名人言论、生活片断等作为命题背景,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体验能力和应用知识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这种题型的多样性和考查方向的多层次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例如:2006年全国Ⅰ卷的“社会主义运动史”在课程的无论哪种版本中都占有比较重的地位。全国Ⅱ卷的38题“中西科技比较”、北京卷37题“中西文明的对话”、天津卷37题“书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等命题无一例外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