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背景 |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
原因 |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 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
| ||
表现 |
经济方面 |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
| |||
政治方面 |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
| ||||
思想文化领域 |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
| ||||
社会生活方面 |
影响无处不在。 |
| ||||
影响 |
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
| ||||
宗教“异端”运动的 |
原因 |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
| |||
形式 |
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
| ||||
事件 |
起源: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高潮:14~15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
| ||||
主要观点 |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4、没收教会的财产;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
| ||||
作用 |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根源) |
(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
| |||
(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 |
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
| ||||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
原因,指导思想、内容、开始国、代表人物、代表作。 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
| ||||
时间 |
16世纪 |
| ||||
主要事件 |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
| ||||
影响 |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 |
| ||||
目的 |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
| ||||
实质 |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
| ||||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 |
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 |
目的 |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 |
时间 |
1517年开始 | |
经过 |
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 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 |
内容 |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 |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 |
影响 |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 |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 |
时间 |
1536年开始 | |
内容 |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 |
作用 |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 |
局限 |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
发起者 |
国王亨利八世 |
时间 |
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
性质 |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
动机 |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
导火线 |
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
内容 |
1、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
特点 |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
影响 |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