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知识整合

来源: 日期:2009-04-07 作者:chenfang 浏览: 字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知识整合

前言:本专题知识整合既是对模块专题的整合也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仅供参考。

一、古今中外的土地改革

土地历来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解决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改革

内容

作用(影响)

梭伦改革

①废除“六一汉”制度,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②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③允许贵族保留祖先的地产。

①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商鞅变法

“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实现了富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与之相适应,受田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北魏社会秩序得到稳定,国家的租调收入也大为增加。

 

 

王安石变法

①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②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①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现象有所改善。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下令封闭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转归王室所有。

进一步打击了教会势力,加强了世俗王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①没收了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取消了包税人的免税地,包税人必须将包税余额的一半上缴政府;②把没有地契或地契不合规格的宗教地产收归国有,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③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一般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另一半作为官田租给农民耕种。④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新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数量较少、贫瘠、耕作不便的份地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明治维新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后,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也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试从矛盾的角度分析改革的背景

矛盾催生了社会变革,改革无不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改革

矛盾

梭伦改革

内部(阶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山地派”、“海岸派”与“平原派”的矛盾,即“山地派”与“海岸派”都反对贵族专权。

外部(民族)——萨拉米斯岛被梅加腊占领。

商鞅变法

内部(新旧生产关系)——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外部(战争与生存)——兼并战争的需要。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部:一是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鲜卑贵族、豪强地主与广大农民(其他各民族);二是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冯太后、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与保守势力。

外部:一是鲜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二是对黄河流域统治的需要。

王安石变法

内部——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农民起义不断;财政矛盾:冗官、冗兵和冗费,造成社会危机和积贫局面。

外部——积弱:北宋对辽、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欧洲的宗教改革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在政治上,罗马教廷接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内部——阶级矛盾:马木路克的统治、包税制的施行;经济矛盾:经济凋敝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倾销商品。

外部(民族):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内部(新旧生产关系):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与落后的农奴制之间的矛盾;二是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与资产阶级、广大的俄国农民之间的矛盾。

外部:与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

内部: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统治、统治阶级内部的中下级武士逐渐产生反抗思想。

外部(民族)——黑船事件,西方列强的侵入,陷入半殖民地危机;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大量倾销日本。

戊戌变法

内部(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

外部(民族)——军事侵略、资本输出、政治瓜分,造成民族危机加剧。

三、近代化之路

近代化是各国的必由之路,向西方学习也是下列诸国的普遍做法。

改革

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文化教育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建立咨议会。

从西欧国家引进工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按照西欧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聘请法国军事顾问,建立军事学校。

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留学生到欧洲。印刷出版普通读物,翻译欧美著作,创办报纸。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颁布“二一九”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一块赎买的土地。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日本明治维新

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形式上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殖产兴业”,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样板”企业,还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组建轮船公司;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从国外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按照欧美国家的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成立文部省,逐步建立小、中、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实行义务教育。“文明开化”。

戊戌变法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物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