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2009年安化二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来源: 日期:2009-04-07 作者:chenfang 浏览: 字体:

2009年安化二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 修 一  

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记忆: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1)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基本内容: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特点: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大宗和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4)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基本内容:开始实施者:周武王

               分封对象:周王子弟、功臣和前朝旧贵族。
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再分封。

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

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影响:有利于稳定和扩大西周的统治;到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王权

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反映。

无论是宗法制还是分封制都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稳定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简单运用:郡县制的建立

2.简单运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郡县制的建立

⑴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⑵推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⑶地方官员: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

长官称县令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⑷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影响(意义):

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确立:形成于秦朝。

2)内容:

皇帝制度

   A、确立:统一六国以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B、特点:皇帝制度的特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最主要的特点是皇权至上

C、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央政权组织:建立“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史称“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通过“朝议”的方式参与朝政。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制(具体内容见上面

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积极:

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B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3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记忆:西汉和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

2.理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3.综合运用:科举制

1、西汉(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②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③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三省的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意义: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分割了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权。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元朝的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②设立: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 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江苏在元朝时,苏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苏南属于江浙行省。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腹里”;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③行省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如重大民政事务

必须呈报中央的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中央的枢密院,不得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意义:

A、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1背景: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②隋唐时期,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地主阶级中吸引人才参与政权,巩固统治

③中小地主经济实力的壮大,封建小农经济也有长足进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可以通过科举获得相应的地位,科举制就是这种封建经济在上层建筑的体现。

2含义: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目的:笼络读书人,巩固封建王朝

3形成发展过程

①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③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④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⑤清朝:沿用明制。后因国内革命形势剧变,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

4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5)对科举制的评价

A积极:

①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③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B消极: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 考试内容不合理,在社会上形成重文重艺而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③ 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见,不利于知识创新,使中国的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④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理解:清朝军机处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1)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废除者: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丞相制度设立于秦代秦始皇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2)明朝设立内阁
 
原因: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设立:明成祖朱棣(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获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

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性质:非法定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④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后来发展为是辅助皇帝处

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A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意旨办事。
          B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影响:A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B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消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5 雅典民主政治

1.理解:梭伦改革

2.记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

A、按财产的多寡划分四个等级。

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会议最为公

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第四等级不能入选四百人会议;成立陪审法庭。

C废除债务奴隶制。

意义: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时间:公元前5世纪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

B.改革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内政外交等重大问题,公民都可以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C.改革五百人会议:分组轮流执政,负责召集公民大会等事务;

D.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E制定“公制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6 罗马法

1.记忆:《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

2.简单运用: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十二铜表法》:

①背景: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BC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

②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③意义:A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法的起点;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2《民法大全》:由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人编撰,《民法大全》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⑴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罗马而言,成为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主要工具:

①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 参政的积极性

②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 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 共同发展

③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繁荣进步

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 渊源  和近现代法律的 先驱    ;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  、公正至上 ”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罗马法的内容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 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7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理解:《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含义

1、《权利法案》

1)时间:1689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3)内容:

立法: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财政: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军事: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司法:国王未按照法律程序,不得逮捕臣民。

4)影响:议会权力日益高于王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1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是英国第一位首相。

2)内容及相互关系

①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②首相的权力首相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

③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共进退

④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在英国君主立宪政治体制中,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责任内阁

8 美国1787年宪法(也称美国联邦宪法)

1.记忆: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3.综合运用: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强,但各州保持独立性。

作用: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

A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B最高立法权属于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

C、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美国的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作用: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2.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1联邦制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特点,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形成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混合的国家制度基础是共和制,权力中心是总统,政体是总统共和制。

立法权——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 、征税权、宣战权、审批权、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

行政权——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司法权——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终身任职;可行使最高审判权;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评价:①地位: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作用: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没有废除南方黑人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3比较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

国王,世袭、终身。

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

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

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

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

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

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都是资产阶级专政;②政权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③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④都是三权分立;⑤都实行两党制和两院制。

9 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记忆: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记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称法国1875年宪法)

1)政体:规定法国的政体为共和制

2)中央权力分配和制约

①总统:
   A.
产生与任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
七年,可连选连任。

B.权限:

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命内阁,解散众议院;拥有任命军政要员,缔结条约等大权。

②国民议会

A.参议院:立法否决权;行政监督权(内阁对参议院负责);司法权(组成最高法院,审

判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要获得参议院同意。

B.众议院:立法权;总统任命内阁要获得众议院的同意。

3)规定国歌(《马赛曲》)和国庆日(每年714

4规定共和制度永不动摇。(作用: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德意志帝国宪法(也称德国1871年宪法)

1)确立德国为联邦体制

2)政体:规定德国为君主立宪制政体。

3)皇帝、宰相和议会的产生与职权

①皇帝:皇位世袭,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创制法律、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大权。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
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机构各邦君主任命的代

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

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英国德国的政体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政体都是民主共和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上,美国德国都采取联邦体制

10 鸦片战争

1.理解:虎门硝烟

2.记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简单运用: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虎门硝烟:

①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

②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63,虎门销烟。

③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必然性)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虎门销烟——偶然性)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南京条约》(1842.8)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割地、赔款、开商、协定关税)以后又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

2《天津条约》1858年,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

①公使进京——影响操纵清廷内政外交,清政府开始正式成为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②十口通商——多、广、深

   ③长江自由航行——夺取内河航运权,使中国始终面临列强威胁

   ④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便于列强文化侵略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增加人们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3《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俄签订(美国忙于内战)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威胁北京,侵略北方的基地(11个)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

     ④准许华工出国——实质是变相的奴隶贸易

     ⑤对英法军费赔偿增加到各800万两——增加人们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⑥鸦片贸易合法化——使毒品大量流入中国,泛滥成灾

(俄国1860 北京条约  侵占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40多万)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

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④革命性质: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辛酉政变→借师助剿)

②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了。

 

11 鸦片战争

1.记忆: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2.简单运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1851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

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朝对峙。

金田起义(1851——武宣称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作为

天朝的建国纲领

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评价:

A、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落后性:太平天国要建立的仍然是小农经济,这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C、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颁布:1859,太平天国颁布了洪仁提出的《资政新篇》。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A、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广开言路。

B、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文教卫:开设新式学堂等,建立医院等。

 D、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评价:

A、进步性(意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B、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实施条件,加之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处于强盛时期

经过天京事变,处于衰落时期

社会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地上天国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实质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

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

群众基础

拥有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作用

直接推动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未能付诸实施

反映特点

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同时缺乏先进阶级的理论指导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反封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但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未能推行

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记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2.记忆:《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记忆: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4.记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5.综合运用:《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1战争爆发:18947丰岛海战(日不宣而战)

2阶段划分

①第一阶段:18947 18949(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 国外)

②第二阶段:189410 18954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 国内)

3重大战役

战争

清朝政策

抵抗将领

结果

平壤战役

先守定局,再图进取

左宝贵

平壤失守、战火引到中国本土

黄海战役

邓世昌、林永升

北洋舰队尚存主力,但失去主动权

辽东战役

聂士成

辽东失守,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威海战役

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时间:1895

主要内容:

《马关条约》

割地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赔款

二亿两白银;

三千万两赎辽费

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日本侵略实力进一步增强

开口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其他特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便利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时间:1901

主要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人民社会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C、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清政府成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 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帝国主义的旨意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③影响:A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  → 反清就是反帝)

B、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 辛亥革命

1.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记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简单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基体现的民主精神

4.综合运用: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国同盟会成立:

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 1905  年日本 东京

领导人:总理 孙中山    

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革命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 广州黄花岗起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

①领导组织: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
革命力量: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

起义爆发:19111010,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起义结果:占领武汉,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⑤产生影响: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个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性质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基体现的民主精神

颁布: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④内容:

A主权在民: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等自由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三权分立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

选举或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

院独立行使。

C责任内阁: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

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⑤意义:A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C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或答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4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1)结果: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3月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历史功绩:

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政治: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③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简单运用: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

2.简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记忆:北伐的对象

1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时间:191954

②原因:根本原因: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③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第二阶段: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④斗争方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⑤口号:“外挣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⑥结果:A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B罢免亲日卖国贼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A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政党)

1)中共一大”——中共的建立:(时间,地点:1921723日,上海)

①成立条件: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阶级:工人阶级的壮大  c、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e、共产国际的帮助

②内容:通过党的纲领,正式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中心工作,成立中央机构。

③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共二大1922

①主要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时间

②内容: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原因:

A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

B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

C国共合作的条件: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  

建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广州)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意义:国民革命由此兴起,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

4)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年)

1.记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2.记忆: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3.理解: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4.简单运用: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1)南昌起义

①背景: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②时间:192781。(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③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等。

④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八七会议的内容与意义1927.8.7 汉口

1主要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

2)历史作用: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红军长征的时间和意义

1)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2)概况:①起讫时间:193410月——193610

②两次会师

会师地点

会师队伍

第一次

陕北吴起镇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193510

第二次

甘肃会宁标志胜利

红军三大主力193610

3)意义:

为中国革命保存和锻炼了一大批骨干,使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4、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①时间、地点:19351月,贵州遵义。

②内容:

A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他们的军事指挥权。

B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A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路线、方针、政策

C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D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记忆:九一八事变和 卢沟桥事变

2.记忆: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3.理解: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的重大事例

4.简单运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

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日本局部侵华的序

幕。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

七七事变: 也称卢沟桥事变193777,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失踪,要求进入宛

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主要矛盾

2、抗战中的重要会战和战役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

官兵英勇抗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

关大捷是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合作抗战的典范

徐州会战:在徐州会战中,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

消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打

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日军侵华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12,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

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人。

“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4、抗战胜利及意义

胜利: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815,日本帝国主

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2正式签订投降书。

  意义:

A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B、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D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全民族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7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1.理解:重庆谈判

2.记忆:战略反攻的标志和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3.简单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8-10月)

1)谈判的原因:

  国党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

  共产党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谈判结果:签《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谈判的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扩大了影响。国民党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

2、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

1)战略反攻: 1947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①时间:19489月-1949年初。

②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③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其主力基本被消灭。

3渡江战役: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胜利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2)伟大意义:

结束中国人被剥削、被压迫和被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创造条件。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正确解放的斗争。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或革命的基本规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1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理解: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与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但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标志:18482月,《共产党宣言》   

2)内容: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揭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它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1)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临时政府对外卖国投降政策)

2)过程:1871318革命成功——328政权成立

——527日巴黎公社的失败(五月流血周)

3)巴黎公社的措施:

A、废除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

B、普选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           

C、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人民有权监督和撤换,并对其采取了限薪措施。

4)历史意义: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记忆:二月革命的性质、结果

2.理解:“四月提纲”

3.简单运用:《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简单运用: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二月革命

1)背景:一战造成俄国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

①时间:列宁,于19174月回到彼得格勒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

②内容:提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意义: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纲领

3《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和平法令》的作用:使退俄国出了一战

《土地法令》的作用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 领导的 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 社会主义强国 和实 现国家现代化  创造了重要前提;

2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 帝国主义  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 国际无产阶级斗争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 无产阶级革命 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 民族解放运提供了强大的 思想武器 

20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理解:《共同纲领》

2.记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3.理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简单运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及主要表现

1《共同纲领》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它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政治协商这次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主要成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地位:是新中国的政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1)通过:19549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内容:规定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3)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特点: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5)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

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

目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④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实施:先后建立内蒙古(1947、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内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意义: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C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1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记忆: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

2.简单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 红卫兵运动对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①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基本权利及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

②刘少奇冤案

2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践踏及危害

一月风暴上海夺权和全面夺权——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造反派之间的激烈争斗、武斗——加剧了社会混乱,生产、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③全国人大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政治权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砸烂公检法——严重破坏法制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

1)方针:1982年,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2)主要成就:

198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 总章程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历史任务;

1999 3月,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式把这一法国方略以 国家根本大法形式 确定下来。

基层民主选举:

A、背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目的: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B史实:从1988年到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在城市里,明确了基层的民主程序: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发展。

22 祖国统一大业

1.简单运用:“一国两制”的构想

2.简单运用:香港、澳门的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

3.记忆:“九二共识”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1)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

  ②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2)含义:“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回归原因

综合实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理论基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关键因素)

法律依据:《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的签订,保证了港澳的顺利过渡。
 
群众基础:港澳同胞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2)回归历程

①香港回归:
   A
1982年中英会谈,中国否决英国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B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时间、香港所享有的自治权、香

港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基本不变等。
 C
199771,香港正式回归。
澳门回归:
19991220,澳门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

3)回归意义:

标志着在中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大陆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国际社会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遗留的历史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九二共识”

1992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23 新中国的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理解: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

2.简单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影响

3.记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这一总原则,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的概括为三句话,即“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具体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国民党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这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

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

意义: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

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2、外交成就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2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4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贡献:周恩来的推动下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A、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B、和平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时间:1955年。

贡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意义:A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万隆精神: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24课 开创外交的新局面

1.理解: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3.记忆: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主要、根本)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毛泽东曾经风趣的说,“是黑人兄弟抬进去的”)

2)概况:19711025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

宣告美国长期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新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过程:

19722月,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12月中美双方签订了《中美建交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中美交往以来,台湾问题始终是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只有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

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中美两国才能有着健康、正常的发展。

3、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的推动

2)建交:1972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发表声明,宣告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结束中美、中日长期敌对的历史,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打破了美国遏制新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4、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

A原因: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主要)

B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2外交成就

A、多边外交: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0年,在中国的倡议下,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B区域外交: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2001,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a、成立时间:2001年。

b、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c、特征: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作用: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25美苏两极世界的形成

1.理解:冷战的含义及其表现

2.记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冷战”的含义及其表现:

1“冷战”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4)“冷战”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②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26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简单运用: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2.理解: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简单运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与影响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扩大

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优势地位;

②面对诸多困难实行改革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中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过程。

2)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3)欧洲共同体形成后政治经济联合的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4)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5)欧洲一体化的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

6)扩大:1973——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1993年共同体发展为欧盟;

7)作用与影响:推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共同体中大部分商品自由流通;统一的农业和渔业政策;向单一货币体系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①“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②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③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⑤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影响:

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背景:

A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B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

C 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支持,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经过:1961,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3)作用:

A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B 20世纪8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C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正式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记忆: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简单运用: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1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③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2、多极化趋势加强

⑴目前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世界局势:①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时代的主流。②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⑵表现:

A、美国:唯一的 超级大国

B、欧盟成立: 1991 12月,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经济政治一体化, 1993 年11月1日,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今有27) 1999  1月,欧洲单一货币—— 欧元 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 防务体系 

C、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 政治大国  地位。

D、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

E、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③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发挥重要作用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以下待续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2.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①发展历程:A、出现:a、时间:春秋战国

             b、地区:农业发达地区

B、普及: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发展:a、西汉:耦犁(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b
、东汉:一牛挽犁

c、唐代:曲辕犁
②影响: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基本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2)主要特点:①
小农户个体经营               自给自足(主要)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形态)。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1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周: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出现负责指导蚕桑养殖生产的专职官

员。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2汉代:以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为代表的丝织品技术高超,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

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有“丝国”之称。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

织室有数千工人。

3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兴起。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

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宋代: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5明清: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出现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冶金业:

1)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2商周青铜铸造水平较高,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3春秋出现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4汉武帝时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

5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

3、制瓷业: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向瓷发展的过渡阶段。

3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出现唐三彩(釉下彩绘),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青瓷

5)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浙江哥窑、官窑和钧窑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

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著名的瓷器产地很多,江西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

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1、“市”的形成和发展(官办)

1)秦:明码标价,规范经营2)汉: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如“五均”官

2)唐:①“夜市”出现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宋:①突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A
、空间:a“市”不再局限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
                  b
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B、时间:官府取消了对私交易时间的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 

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明清:城市中的商业区繁华,市镇兴起

2、“草市”

1)含义: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2)特征:①远离城镇      ②交通便利     ③自然形成       ④受政府管理

3)发展:①南北朝:出现  唐代: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宋朝:草市有了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4)意义:是官办“市”的有益补充,推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3、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1)主要的商业城市:

①汉代: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开始形成(长安和“五都”)
   
②唐朝:长安、洛阳、扬州(“雄富冠天下”)、益州(今成都)

③北宋:汴京(东京,今天的开封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繁华的景象。

④元代: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今北京,《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大都的繁华)

清朝: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主要商帮:
①出现时间:
明清时期             ②特点:按地域形成的商人团体。

③著名商帮:明清晋商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1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本商末”)

2)出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3)根本目的(原因):维护封建统治(或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封建小农经济

4)影响:①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1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巩固海防,维护封建统治。
             
②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如何看待农工商三者发展的关系: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二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主要原因
2洋务运动的诱导。                 3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4一部分官僚、地主、买办等投资于近代民族工业企业。

2、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3、出现地区: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4、主要企业: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1872,广东商人陈启

在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等。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短暂春天”时间:民国初年,尤其是一战期间

2)发展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

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概况:
主要行业: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面粉业是第二大工业。

纺织业中心: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上海是老纺织业中心)

著名的实业家及企业有: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

4)特点:①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     

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如上海、天津、广东等)

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在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传统的自然经济仍然占居绝对优势。

5)“短暂” 原因: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19271936年)

1)发展原因: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了币制改革。     

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

2)表现:1935年后,工业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存在问题: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又艰难。

3、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1)沦陷区:近代民族工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名义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获取暴利,造成官僚资本膨胀,民族
             
资本萎缩。

4、国民党统治后期(解放战争时期)

1)状况:陷入困境
2)原因:①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如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繁重的苛捐杂税等)

官僚资本的压迫

美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5、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生存环境: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2)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地位和作用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上,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思想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4)历史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①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②短暂春天:民国初年,尤其是一战期间
③短暂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⑤陷入困境:民国后期(或解放战争时期)              ⑥新的春天:建国初期                      ⑦结束: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理解三大改造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1953年开始,1956年基本完成)
2)含义: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含外国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3)政策依据: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4)改造途径: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先采用公私合营,最后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5)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存在问题:①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缺乏活力。

2、探索开端: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2)主要内容: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探索失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20世纪50年探索失误(1958年)
  
①生产力:“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高指标、高速度)
  
②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危害:①造成社会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

4)原因:①“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根本、主要)

 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急于求成。
5)启示(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战略决策,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

1927年,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49年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

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平均主义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率先地区: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尝试。安徽凤阳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广

成为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③主要内容: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等。

④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⑤作用: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主要内容:

A、中心环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

B、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C、所有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向转变。

D、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E、产权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作用: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

1)对外开放的过程:

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是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1988年批准成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对外开放格局与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人教版: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意义: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了解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中共十四大(1992年)
1)主要内容: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五大(1997年)

1)主要内容:

①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经济: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许多新的论断: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B、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公有制经济形式可以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建国以后中共对社会主义探索:
1
、失误探索:
1958,中共在左顷错误思想影响下,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2、成功探索:
1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提出了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样的主要任务

2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制定了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两大决策。

3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

1)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2)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

1)提出思路:1992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确立目标: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勾画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完善理论: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2)所有制: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中国的服饰变化

1)近代中国男子最通行的服饰是长袍马褂

2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西装的

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中山装旗袍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特点

4)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2、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等法令。

2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礼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不久就被拆除。1881年,清政府修建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开通。

2)公交: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营

3)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研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中国

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2、电讯事业的发展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海关开始试办邮政。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1949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31906年,中国创办无线电报。

4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873,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报纸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办)
4)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1915年创刊时名称为《青年杂志》)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三份报刊是中共创办)

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1896,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歌女红牡丹由著名演员蝴蝶主演。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

⑤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

北,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电视: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成立的北京电视台。

1978,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
、“第四媒介”: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

2)传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3)特点: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二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史实

2.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新航路开辟的史实

1)新航路开辟的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②主观原因: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③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东西方传统的商路

3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487~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一条沿非洲海岸

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年,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

,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1519~1522年,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的

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他的船队航行路线是大西

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时间

人物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

印度

14921493

哥伦布

美洲

西班牙王室

  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航行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发展,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加强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序幕。(较早的是葡萄牙西班牙
 
总的来说,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使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主要殖民国家及其殖民角逐

先后崛起的殖民强国:16世纪是葡萄牙、西班牙;17世纪是荷兰;18世纪是英国。

1)主要殖民国家

荷兰: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在荷兰政府支持下,

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

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非洲:它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

亚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

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今天的纽约市)。

英国: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

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打败荷兰后,将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打败法国后,获得加拿大新法兰西。

印度: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确立在印度的优势。

中国:1842年《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在中国建立殖民地的国家:葡萄牙(澳门)、荷兰(台湾)、英国(香港),日本(台湾

葡萄牙第一个来到中国的西欧殖民国家,也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国的西欧殖民国家。

2)殖民角逐(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确立的过程)
①英西战争:英国于1588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②三次英荷战争:
A
、导火线(直接原因):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将矛头指向荷兰
B
、根本目的:争夺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性质:争夺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战争)

C、结果: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失去了北美殖民地。

英法七年战争:A、原因: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尖锐。B、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

殖民地,还确立在印度的优势,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

2、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方式

1)野蛮掠夺     2)屠杀印第安人   3)不平等贸易

4)贩卖黑奴(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黑奴贩卖国)

 贩卖黑奴原因:①满足美洲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②奴隶贸易利润高

3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和掠夺活动?)

①积极:A、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C、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进步

②消极:给亚、非、拉美等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三、两次工业革命(“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2.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时间:(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2、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发明成就

发明时间

国家

棉纺织业

珍妮纺纱机

1765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

英国

动力

万能蒸汽机(改良)

1785

瓦特

英国

交通运输

汽船

1807

富尔顿

美国

蒸汽机车(火车)

1814

史蒂芬孙

英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发明成就

发明时间

国家

能源

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1866

西门子

德国

电信
电气

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爱迪生

美国

电话

1876

贝尔

美国

无线电报

18941896

马可尼

意大利

交通运输

开始生产四轮车

现代汽车工业的兴起

1893

本茨

德国

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1894

福特

美国

飞机

1903

莱特兄弟

美国

说明: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成为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和中心在美国德国。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

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其它教材和资料的说法有: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或全世界基本完成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或“电力时代”)

本章小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形成主要过程: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具雏形)

1718世纪,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
4影响:
 
积极: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消极:亚非拉地区逐渐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发生。

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洋务运动近代民

族工业由此产生并得到发展

3)思想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出现了君主立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等思想。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二 专题六 罗斯福行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开始标志: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1929.10.24

2、特点:

1时间长19291933年,前后长达4年。危机结束以后经济“持续萧条”。
2范围广:从部门上看,席卷金融、生产(工业、农业)、流通等各个部门;从地域上看,包括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3破坏性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外贸下降三分之二。

危机很快从美国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连接为一体。

3、原因:
1)根本原因(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激化。

4、影响:
1极大的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生产力)

2引发了国内社会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生产关系)

5、胡佛应对措施及其后果
1)措施:继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后果:危机继续恶化,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边缘。

大危机的爆发和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二、罗斯福新政

1、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1、历史背景

1)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边缘

2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危机。

2、目的:挽救经济危机,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3、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业开始,因为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  2)恢复工农业生产。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这一措施可以吸纳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4)保护劳工权利。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直接干预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作用):
1)对美国:

使美国基本渡过经济危机。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对资本主义世界:为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改革提供新的模式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罗斯福新政时期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美国、西欧和日本高度发展。

材料:罗斯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即计划),邓小平把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2)两位伟人的探索给我们什么共同启示?

   答:发展经济必须要遵循经济客观规律,要实事求是,因时而变。

7、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新政并没有解决导致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
、了解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3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新的飞速发展时期,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提高,美国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

 ①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②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③成效: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20世纪70年代

 ①经济状况: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②总统:尼克松、福特、卡特     ③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成效:无法解决“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

  ①总统:里根
②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
③成效: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

420世纪90年代

  ①总统:克林顿
②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③成效: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

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

2)成效:60年代初,联邦德国超过英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最主要的新变化。

2)此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还有福利国家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专题小结: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19世纪,“自由放任”政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信条。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表明“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为迅速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此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在工业方面,企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在产品分配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力方面,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

2、新经济政策

1)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后的新形势,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上,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作用: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   含义:指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0-50年代)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表现:

1)经济:

经济管理:以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排斥市场调节,把经济的整个环节置于国家

直接控制之下。

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农业和轻工

业发展严重滞后。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政治:

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4、主要特征:高度集中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
农业: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

2)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但经济改革没有成效,面

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1)内容:①改变指导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

改变苏共的领导地位: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苏共在国家政治体

系中的领导地位。

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解体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启示: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008年江苏新高考题修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中国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

影响。

答: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2)美国是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8090年代中、苏两国都进行了改革。指出中、苏两国改革的领导人及改革结果如何?

   答: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突破了

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二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形成过程

1)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建立:1944,美、苏、中、法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

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

A美元直接和黄金挂钩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主要机构:

A、(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1945年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B、(WB)世界银行(建立:1945 宗旨:全球性发展援助)

显著特点: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

实质: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主要影响:
     A
、消极: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B、积极: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2)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GATT)的建立

成立:1947美、中、英、法等23国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关贸总协定成立,它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194811日,总协定开始实施。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意义: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形成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显著特点:以美国为主导。

意义: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了解欧元的启动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2.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欧盟(EU

1)形成过程:

   ①1967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共同体,它是欧盟的前身

②1991年,欧共体签订《马约》,这为欧盟的成立奠定法律基础。

③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正式宣告成立。

2)发展:

     成员国:截至2004年,成员国数量已经达到25国,而且还有不断扩大趋势。

     单一货币:欧元区的国家统一使用欧元:

A19991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元诞生

B2002年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3)影响:

在经济上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1)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3)特点:

南北合作:它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美国主导

过渡性:最终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成立:1989,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

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发展:

成员增加:1998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达21个。

1991中国同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是以主权

国家身份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级别提高:由部长级会议发展到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2001年中国

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特点:开放性    松散性      互补性     差异性

5)作用:适应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

4、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2.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4.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原因: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2)建立及发展

前身: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成立:A、决定成立: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正式成立:1995年元旦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过程:

a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

b1995年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的谈判。

c2001,中国在多哈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

B、作用:a、世界: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b、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入世”成功表明: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3)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
4)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对策及认识

1)问题: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高、技术落后等);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全球问题突出,危及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2)对策:发展国家应该积极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3)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1、百家争鸣的概况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
2)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孟子、荀子。儒学也称“孔孟之学”、“孔孟之道”。

道家:老子(道家创始人)、庄子。二人合称“老庄”,“老庄之学”指的是道家。

法家: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商鞅、吴起、申不害等。

墨家:墨翟(墨家创始人)

3)意义: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

理论贡献:孔子的主要思想
 A
、政治思想:
    a
“仁”: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礼”:“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指的是西周初期的礼乐秩序)
          c
“德”:“为政以德”

B、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及全面发展等
C
、哲学思想:关注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D、人性论:“性相近也

实践贡献:办私学、整文献

       A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B
、整理文献: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世称为“六经”。

孔子地位: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被后世成为“至圣”。

2)战国:孟子和荀子发展和改造了儒学

     孟子:
A
、主要思想:a、政治思想:
“仁政”“民贵君轻”    

 b、人性论:性本善

     B、孟子地位: 儒学重要奠基人之一,被后世称为“亚圣”。

荀子: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积极内容,丰富了儒家思想。

A、   政治思想: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

B、人性论:性本恶

C、哲学思想“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答: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背景:

1)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使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需要。

   君权神授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2
、提出:
董仲舒
  3
、推行:汉武帝

4、表现:

     1)启用儒学之士参政(“贤良文学”)
2
完成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五经”博士。

4兴办太学
 
设立:汉武帝时期

 目的: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意义:A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C、太学清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生活。

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5)在各郡国建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影响:

1)积极:

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含义: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也称“程朱理学”。

2理学的创立及发展过程

1)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二程”思想: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封建伦理道德是天理的表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提出“格物致知”(含义:通过对万物的探究,掌握天理)

  “二程”思想的影响: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2)成熟:朱熹的学说

   生活年代:南宋

 主要思想:

A、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先有理而后有气。(这一理论主要吸收“二程”的学说)

B、修养论:a、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b、“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c、要有社会责任心。

     C、伦理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主要著作: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地位: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朱熹学说的影响:成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新发展:陆王心学

形成过程

A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B明朝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3、理学的基本主张:

1“程朱理学”: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3)“陆王心学”:“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相同:都属于理学的范畴,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不同:“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原,通过人内心修养直接体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四、明末清初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一)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1李贽反对正统思想的先驱

1)年代:晚明
2)思想: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理”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中(“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

3)影响:冲击了儒学正统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

1)相同主张:
    
①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思想,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学术:主张“经世致用”

2)具体政治主张
    
①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顾炎武:提出“众治”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将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在哲学上,王夫之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二)影响:

冲击了儒学正统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正统儒学(理学),但他们是对传统的儒学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本身也是儒学思想家。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但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制度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三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与外传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

过程:A、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B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外传:唐朝时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2)指南针

产生:A、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B、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C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火药

与古人炼丹制约长期实践有关,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4印刷术

产生:A、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B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

外传: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雕版印刷品。

 2、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廉价的纸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3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2.
了解京剧的产生

1、中国汉字

1)演变:甲骨文、金文出现于殷商时代,小篆开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

于汉魏时代,草书出现于汉初。楷书形成于汉末,行书盛行于晋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魏晋以后,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五种字体的特点:

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行书: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3)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号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分别称为欧体、颜体、柳

体。颜真卿的行书也非常有名,后人评价他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怀素、

张旭狂草也别具艺术魅力。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著称。

元代书法家首推赵孟兆页创赵体(楷书)。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2、中国京剧的产生

1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

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

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

名艺人。

3)京剧产生后逐渐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

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二、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体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备注

诗经

劳动人民创作,孔子整理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

《诗经》是中国出现的第—部诗歌总集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楚辞

屈原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史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风”指《诗经》,“骚”指楚辞。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汉赋

西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东汉

张衡

《二京赋》

唐诗

李白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盛唐浪漫主义诗人。诗风狂放炽热,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后人称其为“诗仙”。

杜甫

“三吏”

“三别”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其人称为“诗圣”。

白居易

《长恨歌》、《琵琶行》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宋词

北宋

婉约派

柳 永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派

苏 轼

《水调歌头》

宋词中豪放派的开创者。

南宋

婉约派

李清照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豪放派

辛弃疾

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元曲

关汉卿

《窦娥冤》

元曲表演的场所称为“瓦肆”或“勾栏”。《窦娥冤》是元杂剧,《秋思》是散曲。

马致远

秋思

明清小说

施耐庵

《水浒传》

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最高,对《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红学”。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吴承恩

《西游记》

曹雪芹

《红楼梦》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吴敬梓

《儒林外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林则徐和魏源

1)主要代表人物

林则徐:A、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B、著作:a、《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地理志)
b
、《华事夷言》、《各国律例》等

魏源与《海国图志》
    A
、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大量资料编成的。

B、地位:※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最详备世界史地著作。

探寻、学习西方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2)主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A出处:《海国图志》

B、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

C、意义: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口号。

3)评价:
   
积极:
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局限: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

2、洋务派及其思想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2)主要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3)意义:洋务派的实践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康有为

A、代表作

a、《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b《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B、主张: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君主立宪。

梁启超
A
、代表作:《
变法通义

B、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严复:

A、代表作:《天演论

B、主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变法图存、君主立宪、主权在民。

3)性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4)意义(作用、影响)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爱国运动)

  促进人民思想觉醒,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测试要求三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测试要求四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旗帜)是提倡科学与民主。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测试要求五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全面批判了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测试要求六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测试要求七: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史实。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和马克思主义者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三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测试要求一 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即所谓的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所谓的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即所谓的社会革命,是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测试要求二 理解新三民主义

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在民族主义方面,明确提出了反帝目标;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农生活。

测试要求三 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三民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

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测试要求四 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斗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主要文章:《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测试要求五: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测试要求六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成果,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夺取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测试要求七 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判断改革试验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行“一国两制”

测试要求八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测试要求九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测试要求一 了解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2003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州5”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测试要求二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1956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一方针被称为“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青春之歌》等;戏剧《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

测试要求三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三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测试要求一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人的道德本性和理智本性的同一。

测试要求二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

测试要求三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测试要求四 了解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信仰得救,人的灵魂得救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人人有权解读和理解《圣经》,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圣经》代表着理性和思想自由。简化教会仪式,使用民族语言。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测试要求五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相互监督。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实行“开明专制”,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哲学通信》

卢梭: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实行共和政体。《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康德:公民自由、平等、独立,反对采用革命手段,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人类最终会走向永久的世界和平,主张实行共和政体。

测试要求六 探讨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成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思想武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三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测试要求一 了解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所做出的贡献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

牛顿创立了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近代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测试要求二 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

德国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量子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测试要求三 了解《物种起源》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进化论认为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测试要求四 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瓦特对蒸汽机先后进行三次改良,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万能的原动机”。 蒸汽机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测试要求五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电动机;比利时人格拉娒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商品价值的直流电动机;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机;意大利人马可尼将电磁波的理论首先运用到无线电通信上,发明了无线电报,被后人称为“无线电之父”;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在纽约创建了第一个发电站。

测试要求六 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使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解

必修三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测试要求一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亚洲和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在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中,英国有拜伦、雪莱和济慈等,拜伦最有代表性的长诗是《唐璜》;法国以雨果代表,其代表性的著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其中《悲惨世界》则是一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作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诞生。巴尔扎克的作品合称为《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更斯,其代表作是《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小说,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贝尔文学奖,作者是罗曼·罗兰,被称为“两个世纪文化的一座桥梁”。

19世纪末美国文学以幽默为主旋律,代表作家有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等。20世纪初,德莱塞和海明威是美国新一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们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德莱塞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美国悲剧》是他成就最高的作品。《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运用的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

亚洲第一位贝尔文学奖(1913年)获得者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诗人泰戈尔,代表作品是诗集《吉檀迦利》。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贝尔文学奖,给日本人民带来世界性荣誉,其《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作品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拉美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品形象地展示了哥伦比亚和拉美地区一百多年的殖民史。

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他的作品《母亲》被公认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了“解冻文学”,其代表作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

测试要求二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的代表作品是《自由引导人民》,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画家是法国的库尔贝,其代表作品是《石工》。印象主义绘画早期代表人物是莫奈,其代表性的作品是《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向日葵》。《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品。毕加索是最有影响力的

现代立体派画家,其名作是《格尔尼卡》,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

测试要求三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交响曲中以英雄为主题的是《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毕生努力的作品,是音乐史上最早加入合唱的作品,被誉为“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

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歌曲《魔王》成为德国艺术歌曲的典范。德国作曲家舒曼是浪漫主义全盛时期代表人物,他的著名的作品《幻想曲》将音乐的浪漫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俄国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中,成就最大的是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他的代表性的作品有《天鹅湖》、《睡美人》《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等。德沃夏克捷克民族乐派中最重要的作曲家,著名的交响曲是《自新大陆》。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