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寻找宽容与严格的最佳结合点

来源: 日期:2009-04-09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寻找宽容与严格的最佳结合点

        随着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宽容”和“严格”这两个词语出现在我们中学教师口头和笔头的频率日益增加,我们讲究宽容,但不能过分,讲究严格,但不失分寸,要把握各自的度,寻求各自的量化标准。否则,好心则不一定结出好果。以下运用“宽容”与“严格”的成功与曲折探求可以启发我们。

   (一)成功案例。

   1.陶行知四块糖果教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一天,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便当即斥止了他,并责令他放学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到正在等候的王友,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随之,又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有些疑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果奖送给他。这时,王友流泪了:“陶校长,我错了,同学再有错误,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送给他:“你已经认识错误,再奖给你,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一定违反了校规校纪,但陶行知始终没有“上纲上线”,没有说王友一句不是,还给予了王友物质与精神奖励。足见陶行知宽容学生。陶行知重视校纲校纪,才会一见王友用泥块砸人,就当即斥止他, 并责令他放学到校长室等候, 不让不良事态发展。又足见其严格。

        当然,陶行知对学生的宽容也较谨慎,他进行了有关调查,了解到真实情况,才采取以学生自身优点克服缺点的手段、方法,准备好糖果与学生见面。倘若陶行知对待王友砸同学视而不见,或当时拿出糖果送给王友,这样对王友便成了纵容,能有什么收益?

   2.麦克劳德校长罚画狗的解剖图

        麦克劳德在英国上小学时,一天,突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便和几个小伙伴逮住一条狗杀掉了。没有想到杀掉的是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罚他们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他们知道自己惹了大祸,便费力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杀狗的事便就此了结了。麦克劳德非常感激校长,在画图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此发奋学习,以后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麦克劳德几位学生杀掉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没有索取物质赔偿,没有批评指责、打击报复,可足见其宽容。但校长不忘学校教育的近期或远期目标,为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善于运用多方面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竟别出心裁地“罚”学生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又足见其严格。

    校长将宽容、严格巧妙组合,对特殊事件作特殊处理,使校长人格形象高大起来,也激发麦克劳德的探究热情,强烈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倘若校长不太关注麦克劳德几位学生的好奇心,对照校纲校纪,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他们,要求他们加倍赔偿小狗,又有多大收获?

   3.李老师主动借钢笔。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也游艺于宽容与严格之间,表现非常出色。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位李老师得知班中平时表现较好的一位男学生偷了别人的钢笔,他将男生叫到一边,拿出自己一支新钢笔送给男生,并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知道你写字需要钢笔,十分喜欢钢笔,我这支钢笔先借给你用一段时间,等你有了心爱的钢笔再还给我。同学的钢笔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快把别人的笔悄悄送回去,别让人怀疑你是不诚实的学生。”男生的眼睛红润了,他看着老师,不住地点头。李老师这样的教学结果如何?肯定不言自喻了。

   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教师在对学生“宽容”或“严格”的过程中,就经常失去分寸,把握不住火候而走向某个极端。

  (二)曲折探求。

   我就曾经走过曲折路程,才要寻找宽容与严格的最佳结合点。

   我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一次,读了一篇颂扬宽容的文章,受其影响,认为宽容似海,是大度,是学识很高人的象征,学生不管犯什么错误,都应该宽容,可以宽容。由于没有注意分寸,反而成了溺爱、护短。例如,我上课时,班中学生随便讲话,顽皮,表现混乱,我却一直笑脸对待,从不点名批评,课后也不 “计较”。学生作业马虎、少做、甚至多次不交,也不太多“追究”。别的老师提醒我,我还怪他们把小学生当着成人,缺少爱心。很快,班级越来越乱,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家长说我工作不负责任,校长批评我是“教不严,师之惰”。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吃了过分宽容的亏,不再高唱宽容之歌了,但又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理解了“严师出高徒”。例如,要学生预习课文,在新授课前将课文读通顺,一般,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有位女生一直做不到,多次批评教育也毫不见效。一次,我便气愤地说:“你真像得了口吃病了,我对你不抱任何希望了。”没想到,第二天,她死活不来上课,我只好上门做工作。

   事后我了解到,这位女生以前确实有些轻微口吃的毛病,她最怕人家说口吃,为了得到老师认可,她几乎每天在家都要偷偷读上半个多小时的书,可在老师面前,紧张又读不好。得知这个情况,我自责了,带着疼爱之心找她谈话。我问她:“我怎样对待你,你才能把书读好?”她说:“请老师暂时不要管我,让我先在家长面前读,等我认为满意的时候再到老师面前读,待老师满意了,然后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 我答应了。没有想到,后来她天天盯着家长读书,不到两个月,又盯上了我。后来,他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还获得了大奖。曲折的探求,让我意识到,对学生宽容与严格需要找准结合点,不可忽左忽右,摇摆随意。

    按照一般心理,学生较多希望得到老师的宽容,而老师由于要尽快落实自己的教学计划(计划有的十分可行有的还需改进),则往往严格要求。过分宽容容易成为溺爱,过分严格又容易成为管制、束缚,都事与愿违。那么宽容和严格的结合点到底在那里?或者说,如何把握住宽容与严格的“度”?为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以下两个要素,要将其结合在一起考虑:

    ①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想法,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②目标。从广义的角度看,《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都会通过每节课的三维目标或课外的对话交流等来落实。为了达到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变通、创新,力求较佳、最佳。

        实践证明,要找准宽容和严格的最佳结合点,并非易事,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别人成功的案例,不问客观主观情况。学生的情况千变万化,我们的结合点也要千变万化。我们要把宽容和严格变成一种教育艺术,让其在育人过程中显示更大魅力。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