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汉字:“废简复繁”就是瞎折腾

来源: 日期:2009-04-10 作者:谌勇 浏览: 字体:

汉字:“废简复繁”就是瞎折腾

安化二中 谌勇

33日的《南方日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理由有三: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 2、现在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省事;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对于看惯了“两会”代表和委员为了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而提交的诸如“延长大学学制为5年”,或是所谓大学毕业后又“学士后”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似的雷人的八卦提案(诸如此类的提案在每年“两会”逾万份的提案中不知还有多少)的我对此论调本来是一笑置之的,可是作为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在此却很想跟潘委员商榷商榷:

其一、众所周知,当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制定的《汉字简化方案》推行50年多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非但被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国人所接受和习用,而且也得到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如新加坡)的普遍认可并已成为一项国际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国力强盛之后所赢得的一种宝贵的国家尊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现行简化汉字作为国家“规范字”的神圣地位,其合理性毋庸置疑,要说这个方案还需不断完善是对的,可要说它“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恐怕就有失客观和公允了。

其二、纵观汉字发展的历史,从“篆书”到“楷书”走的就是一条由繁而简的发展道路。就算如今所遵循的汉字简化方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而且也应该去研究完善它,哪怕是对简化得确实不合理的字予以恢复都是可以的,但全盘否定整个方案和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就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应该说国家对文字改革是很慎重和稳妥的,比如在70年代末第二套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不久又宣布废止就是一个很慎重的举措。

其三、如果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办公条件好了,现在普遍都在使用电脑录入,繁简汉字都一样了,那也说不过去。慢说现在电脑还远没有普及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就算今后人手一台电脑了,就拿文字记者采访新闻来说,你是愿意拿一枝轻巧方便的笔,还是搬一台笨重的电脑(就算是笔记本电脑)在手上呢?何况有的人本来使用的就是手写输入法呢!就算你写字的人不怕麻烦,人家认字的人也会觉得麻烦,因为这根本就不符合信息传播简明快捷的基本原则。

其四、“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祖国统一”的说法,也看似有理,实则荒唐。说句不怕得罪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话,要统一也是“少数服从多数”,用不着削足适履。况且你要硬怕大陆以外的同胞们看不懂,你倒真的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几秒钟就可以将你的文本“由简化繁”。

其实,推行简化汉字几十年来,一直都坚持着“用简识繁”的原则,但在典籍整理、书法艺术、对外交往等确有必要的特殊场合都允许使用繁体字,如《人民日报》的海外版就是用繁体字印刷的,况且也鼓励与研究传统文化有关的人员学习掌握繁体字。这样既不会切断我们与传统和祖先的文化传承,又节约了我们彼此的沟通成本,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

说到底,语言除了是文化载体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那种担心将“旅游”的“游”(繁体字写成走之底,简化后与“游泳”的“游”同形),简化成这个三点水的“游”,“旅游”就会被人误解成是“游”着泳去,而不是“走”着路去的想法,是不是也太杞人忧天了?

还是劝潘委员(据说还有堪称书法家的郁钧剑委员)尊重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搞这些瞎折腾的提案,多多关心国计民生和反贪污腐败的问题吧!(200938日)

2009327日发《益阳晚报》资江时评)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