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题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单项选择题
11. (连云港市2009届高三摸底考试)【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死,商君车裂於秦。
——《韩非子》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家给人足……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秦孝 公用商 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
请回答:
(1)摘录材料中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不得大段抄写)。(2分)
(2)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4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任选一角度,举材料中的一例说明。(4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和认识,并进而上升到对历史上改革的评价问题。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不要脱离材料去谈,那样容易偏离题目要求。
答案要点:
(1)材料一中的“决裂阡陌”,材料四中“坏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2分)
(2)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分)
(3)从商鞅的性格、措施及其影响。(3分)材料三“天资刻薄”(性格),材料四“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影响)。(任1点1分)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生产力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任意2点2分)
12.(江苏省宿迁市08-09上高三第一次统测)(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中国和日本》 费正清
请回答:
(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
(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
【解析】
题目通过《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考查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要点:
(1)日本明治维新。影响:①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②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③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④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2)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意义:①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13.(徐州市08-09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3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要点:
(1)平民因债务奴隶制而处境悲惨。颁布解负令。(2分)解除了雅典公民中平民最沉重的负担,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土地兼并;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3分)(2)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特权。(4分)(3)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础。(3分)
14.(2008年江苏二模)(12分)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
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
【解析】
根据题干中提供的改革作用的几个方面,回忆所学九大改革的相关内容,举一例,同时结合所举改革的作用加以说明。注意言简意赅,层次分明。
参考答案:
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1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3分)
第二方面:秦国商鞅变法,(1分)使秦国国力不断壮大,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分)
第三方面:日本明治维新,(1分)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3分)
【方法点拨】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背景、性质、措施、结果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每一次改革;二是将同类性质和不同类性质的改革放到一起进行对比;三是要分析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四是要注意分析同类或不同类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等。
15.(2008江苏三模)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3年,俄国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尽管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拥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结果伤亡30万人,接受苛刻条约。
材料二 “黑船事件”:佩里舰队叩关,日本开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不同的历史原因。(6分)
(2)俄、13两国的改革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试结合两国改革的有关史实分别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矛盾。(3分)
日本:西方列强入侵,被迫开国,民族危机严重。(3分)
(2)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即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所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分)
日本: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3分)
16.(2008江苏四模)(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7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4分)
【解析】
本题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片材料,第(1)问中的两个问题相互关联,回答不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无从谈起。这就对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参考答案: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1分)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4分)例如: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任写3点,3分)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围绕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回答即可,4分)
【失分分析】 很多同学回答对了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但面对第二小问时。不知如何下手,最后答非所问。这是非常遗憾的,既然已经知道孝文帝喜爱汉文化,就自然会促使其进行改革,同学们只需把改革内容答出来就行了。很多同学把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变换问法就不知道怎么答了。
17.(2008年江苏五模)(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1分)
(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7分)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解析】
第(1)问要回答政治前提;第(2)问第一个问题是要回答主要内容,不要过细,第二个问题要从学习范围和方法方面思考;第(3)问实际上是从材料给出的角度认识两者成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1分)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 “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5分)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分)(3)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4分)
18.(2008南京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
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都选自《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阿里改革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侧重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国家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1分)
【解析】
第(1)问,要求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侧重点。但我们在答题时仍可借鉴教材梭伦改革的内容来进行概括。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分析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国家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材料中就可找到答案“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第(3)问,要求根据材料三并动用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日本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要牢记。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主要是谈改革,改革是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有成功也有失败。
参考答案:
(1)特点:革命性;中庸式(或折中);法律面前一视同仁。(3分)侧重点:缓和社会
矛盾。(1分)
(2)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制度)。(1分)
(3)特点:涉及的领域广;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国家学习;没有完全西化。(3分)作用:政府首先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加紧建设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进而扶植和保护私有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4)改革是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或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1分)
19. (2008广东丰顺二联考)根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的作用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改革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9分)
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第二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成为亚洲近代史是唯一的独立自主的国家。
第三方面: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是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四方面:埃及穆罕默德国·阿里改革消灭了马木鲁克势力,结束了长期动乱、分裂、割
据的局面,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并与英国签定停战协定。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要有比较系统的掌握,所以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要抓住题干中“中外近现代史”,不能离题了。所举例子要与材料中的结论相符。举例说明的题目要尽可能的简明扼要。
20. (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简要说明理由。(12分)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②然后任选其中一个变法(或改革),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解析】
本题围绕三次改革命制,首先对张之洞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说明你的判断的正确性。
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3分)
(2)答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3分)措施:实行新制(均田制和租调制)、整顿吏制、革除旧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3分)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3分)
答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3分)措施:通过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措施,(3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是轻视教化,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等严刑峻法,剥削沉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是后来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3分)
答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3分)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3分)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3分)
(学生若回答两个或三个变法(或改革),按第一个赋分)
21.(2008江苏七模)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4分)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出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而百日维新时没有实行君主立宪;第(2)问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第(3)问按照题目要求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政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1分)差别:只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没有实行君主立宪。(1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2)目的: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2分)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导致了变法的失败。(2分)
(3)领导力量:在中国,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日本,改革派力量强大,掌握国家政权。(2分)措施的实施: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变法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2分)
【思维深化】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①社会背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 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②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中国: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③国际环境:日本: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④措施的实施: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22.(2008年江苏九模) (12分)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
请回答:
(1)按下列表格中代号顺序,填写相关内容。(5分)
改革人物 |
改革任务 |
历史地位 |
证据理由 |
亚历山大二世 |
① |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
③ |
明治天皇 |
|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
|
光绪皇帝 |
②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
④ |
(2)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7分)
参考答案:
(1)①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1分)②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进民族近代化;(1分)③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分)④激发了爱国和民族意识;宣传民权,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了新时代的风气。(2分)
(2)因素:顺应时代潮流;统治者有实权;(2分)改革家远见卓识、无私无畏;先进的指导思想;改革成为全社会互动的社会实践活动。(6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