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题目荟萃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题目荟萃
一、单项选择题
1.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却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 D.欧洲列强的干涉
3.马克思说:(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地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②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③埃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④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4.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悄绪的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6.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 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重它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
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 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
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7.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改革,力图解决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8.古希腊阶级阶层中的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
A.反对使用奴隶B.废除民主政治C.夺取旧贵族的土地 D.反对贵族专权
9.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萨拉米斯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10.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 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文中的“他们”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外邦人 D.奴隶
11.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后人民焦急等待他宣布改革法令,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A.遗嘱法B.财产等级制度C.解负令D.建立“四百人会议”
12.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14.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 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 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15.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对社会发展共同的直接作用是:8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逐步确立起新兴的封建制度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16.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③
17.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8.(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C.贵族世袭特权D.分封制
19.(华师附中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三))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0.(华师附中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三))克里斯提尼改革( )
A.是对梭伦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B.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顶峰
C.是对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发展 D.使雅典开始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21.(华师附中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三))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旌主要是(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
22.(华师附中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三))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抻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C.教皇实力强大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23.(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战 C.重农抑商 D.统一度量衡
24.(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24.(08苏北四校联考)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
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5.(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26.(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27.(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28.(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三长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29.(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30.(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1.(2008山东省成功中学高二阶段测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2007天津文综)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33.(2007上海)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
34.(安徽省皖南八校2009届高三第2次联考)(10分)大约在公元前64世纪,雅典的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而这时,中国历史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兴起了一个改革变法的高潮。试以雅典梭伦改革和中国商鞅变法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梭伦和商鞅都把政治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他们是如何改革政治的?(4分)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试从这两次改革论证以上观点的正确性。(6分)
参考答案:(1)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等,用财产资格来决定政治权利。(2分)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2分)
(2)梭伦改革为平民参与政治创造了条件,推动了雅典民主化的发展,为雅典创造高度辉煌的文化提供了政治保证。(3分)商鞅变法使秦国废除了旧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并为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3分)
35.(2009年 1月扬州市高三期末调研)(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们最初是与“戎狄”有许多共同之处,文化、风俗都受到戎狄的影响。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带领军队救援周王朝,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因为护送立功,襄公被平王封为诸侯,直到此时秦才成为一个诸侯国。但因秦地处西部边陲,长期以来与中原各国的交往较少,经济文化上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在与中原各国外交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以“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人民版选修教材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必要性。(3分)(2)据材料二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3分)(3)材料三、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分)
(4)材料四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2分)据材料二、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2分)
参考答案:(1)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3分)(2)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任意三点得3分)(3)变法使秦国富强。(2分)(4)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2分)是一次措施全面、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2分)
36.(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 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 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8.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39.【19世纪中期,中、俄、日三国都在当时形势下进行了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原因有哪些?(3分)
(2)上述两个事件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3分)
(3)指出俄、日两国改革的内容有何不同。说明改革对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4分)
(4)中日两国改革面临相似的背景,其结果却一成一败,从中我们可得到什么启示 (2分)
【参考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剧;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3分) (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发起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3分,其它言之有理同样赋分) (3)俄国改革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全面向西方学习。改革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渐强盛,大力对外扩展。(4分)(4)启示:中国封建势力强大,必须推翻它中国才能富强;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中国的改革艰难而曲折。等(言之有理得分)
40.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5分)
(3) 依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1)材料一:传统文化。 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3分)(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1分)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2分)材料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弱。(2分)(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给分。)(3)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2分。答出一点即可给分。如果学生从某一观点概括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41.(07,广东历史单卷)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
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③新教登上历史舞台;④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⑤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⑥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42.(08,肇庆一模,31,9分)
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试分析它们改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3分)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并分析两国在改革过程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及这些措施对该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4分)
相同特点:加速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和日本两个侵略性的国家,给欧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及影响:
俄国-----废除了农奴制,通过赎买农民得到一块土地,造成农民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废除了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
43.(2007宁夏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4.(08,宁夏高考,41、15分)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45.(08,惠州高考模拟,31,9分)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康德发展。期间既有推动社会的转型的全面改革,也有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局部调整。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了两种类型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试就中外改革各举一例说明。(6分)
如: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建立地主土地所有;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最终推动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3分)
阿里改革-----为了解除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抵御西方殖民国家对埃及的侵略。创办近代工业,发展教育,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军事改革,但改革未能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统治内部改革。(3分)
(2)请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高度概括“改革”的根本原因(2分)和积极影响(1分)。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分)
积极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分)
46.(08,肇庆高三期末)19世纪中期的埃及、日本、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据此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
(1)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分)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的加剧;三国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
(2)中日两国改革的结局有何不同?(2分)简要分析其最主要的原因。(4分)
中国失败,日本成功。最主要是两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中国局限于引进西方技术,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而日本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西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