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2009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考点分析(选修1)

来源: 日期:2009-04-16 作者:陈芳 浏览: 字体:

2009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考点分析(选修1

考点一、梭伦改革

1、改革的背景

①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

②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颁布了“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制定了遗嘱法,规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额。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

②建立四百人会议,国家权利由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组成,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改革币制,改革社会习俗。

3、历史影响

①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但改革并未根本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仍存在氏族制度残余。

考点二、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深刻变化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②政治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

③军事上,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

④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指导思想。

2、主要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初税亩”;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

②楚国吴起变法;

③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主要措施:①“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做法;

⑤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⑥普遍推行县制;

⑦“燔诗书而明法令”;

⑧改革社会习俗。

4、商鞅变法的评价

1)商鞅变法的积极方面:

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的制度,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也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③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④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考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迫在眉睫和改革条件的具备

1)改革迫在眉睫 

①北魏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改革条件的具备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从而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创造了相对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注重汉文化。

2、改革措施

1)创立新制

①制定官吏的俸禄制;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实行租调制。

2)迁都洛阳

3)移风易俗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3、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强了民族融合;

④为以后结束国家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背景

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具体表现有:

①在农奴制下俄国的农民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不断发动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②俄国的工业发展艰难,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③俄国国内新思潮出现;

④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得俄国的国际地位下降,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21861年改革

1)改革的酝酿

①公开讨论;

②秘密讨论;

③公开方案。

2)主要内容

①废除人身的控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赎买的形式得到一块份地;

③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规定加强对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的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3)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沙皇领导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的专制独裁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改革的影响

①改革使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②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考点五、日本明治维新

1、改革的背景

①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③幕府的腐朽的统治导致了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西方列强纷纷加强了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⑤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2、明治维新

1)改革的根本目的

明治维新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废除旧体制;

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3、改革的影响

①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成为日本发展的转折点;

②但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了灾难。

考点六、戊戌变法

1、改革的背景

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

4)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绪帝的支持。

2、维新变法过程

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改革的序幕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

3)高潮: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并未涉及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议院的主张。

4)失败: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3、改革的性质

维新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4、失败原因

主观上: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客观上: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②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顽固势力的强大。

5、历史意义

①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改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进步的;

③抨击了封建文化,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6、历史教训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