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十一个时政热点历史解读
十一个时政热点历史解读
一、科学发展观
[相关主题]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关注民生;科教兴国;等。
[历史解读]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政,缓和社会矛盾,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实践体现在汉、唐、明清初年减轻剥削、轻徭薄赋。(列举唐清初年的具体政策)
2、秦、隋两朝国力较强,社会发展,制度创新,但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不能长治久安。
3、古代的环境保护:孟子等思想家提出“斧斤以时入深林”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中地区(今渭河平原,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垦殖唐代以后逐渐衰退);唐代烧山、圩田等过度垦殖破坏境;古代重视黄河治理。
4、洋务运动只有技术进步,没有制度革新,现代化起步后发展困难,说明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更是制度、文化的全方位现代化。
5、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就与失误。经济政治成就有哪些?经济政治失误有哪些?启示: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要注意综合平衡,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改善人民生活。
6、文革的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7、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调动生产积极性;改革不符合生产力水平的体制……
8、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破坏资源和环境;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
9、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近代工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10、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的成就和问题。综合平衡问题,农民生活问题,政治体制问题。
11、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1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发展。
13、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经验。
14、印度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利因素,四对矛盾。
15、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首先形成于美国,主要动力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支柱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促进了人们的观念从注重速度和数量向注重效益和生活质量转变,出现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特征等内容。
16、古今中外社会稳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因素。
二、区域发展
[相关主题]
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北太平洋等
[历史解读]
1、古代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史实。如郑国渠、都江堰,战国楚都郢,唐都长安(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唐代成都发展,隋唐的东都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洛口仓等),宋都开封。
2、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对开发边疆的贡献。(南诏、吐蕃、西夏、契丹、金、蒙古)
3、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黑水–女真-满洲)和中央政府管辖措施(唐设都督府,元设行省,明设奴儿干都司,清设将军府)
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与表现。
5、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注意:大运河区域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扬州的兴衰
6、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长江流域通商口岸(上海、南京、汉口、沙市、重庆)及关于开放内河的规定(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
7、近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近代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8、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选择经济特区的原因。
9、建国以来重大建设成就的地区分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各有哪些项目)
10、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华侨开发南洋(为什么华南大批华人下南洋?人口增长,航海便利,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对东南亚有什么贡献?带去了先进技术,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等)。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关系,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交往准则。
11、现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中缅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0周年,求同存异、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当代中国与东盟10+1模式。
12、世界经济区域发展:西欧、美、日、新加坡和韩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本经验。
13、20世纪后半期北太平洋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中、美、日、俄、新、韩)
14、经济区域化及特点
三、三农问题
[相关主题] 2009年中央1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历史解读]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本条件有哪些?
2、表现
项目具体表现和发展过程主要特点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的兴修
农作物栽培、推广和引进
土地的开发
生产经验的积累
人口的增殖
历代政府的措施
3、特征归纳:
4、结果分析:
5、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
6、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例:古代农民土地问题: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到隋唐均田制;清初更名田。)
7、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
例:古代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北宋、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农民负担。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汉代农民负担、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一条鞭法、清地丁银和摊丁入亩(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
8、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1、近代农业的发展
2、近代与“三农”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②孙中山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的设想。
③中共在革命时期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
三、中国现代
1、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原因、内容和结果)
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当前的税费改革(几千年的农业税最终废除)。
2、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四、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农问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掠夺(积极作用体现在哪?)
法国革命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程(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当时调动革命积极性的积极作用,工业革命后的消极作用。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两大措施。
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在开发西部、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法令
2、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策
苏俄(联):粮收集制、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落后的原因和负面影响。
四、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建设
[相关主题] 反腐、十七大、中央纪律工作会议、十七届三中全会
[历史解读]
1、古代政权中的执政能力问题:秦汉、隋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
2、清后期三次自救。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执政能力体现:十年对峙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实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开展整风运动。
4、七届二中全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提出。(把握一系列的转变)
5、新中国成立后执政能力问题:建国初巩固政权的斗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哪些措施);制度建设的能力(哪些表现,三大改造确立经济制度,政协、人大和宪法确立政治制度);外交能力(哪些政策和重大事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毛泽东讲话和1957年整风运动);经济建设的能力(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6、改革开放时期体现的执政能力:调整和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和处理国际关系能力;经济建设能力(政府执能转变);理论建设能力;统一国家。
7、中共在不同时期政策调整(体现党的成熟和先进性):1935年,1945年,1949年,1956年,1978年
8、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内、外)。
9、党的建设:组织建设(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指导思想,七大,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作风建设(延安整风、七届二中、三反运动、五七整风,各是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和影响如何?)
过程:
(一)从幼稚走向成熟:
条件
1.内部条件:阶段基础——工人运动发展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诞生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标志——中共一大(1921、7)
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新”是指:①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②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③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道路,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从幼稚走向成熟:史实及原因
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1)从背景看,遵义会议是在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正确的基础上召开的。(2)从结果看,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从意义看,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重要会议
(二)中共对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党的建设
1.思想(党风)和理论建设
2.组织建设
3.根据地和政权(含法制)建设
4.经济建设
(1)经济结构
(2)经济体制
(3)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武装斗争
1.人民军队
2.革命战争和重大战役
(五)统一战线
(六)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纠正
五、科教兴国
[相关主题] 神州七号、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史解读]
1、古代科技成就。特点: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原因可从封建制度先进、经济繁荣的需求、国家统一稳定等角度回答);以应用性技术为主;明清后没有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原因从封建专制制度落后、自然经济制约、轻视科学技术、思想控制严密等角度分析)。
2、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历程(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富强?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独立与富强的关系两个层面分析)
3、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列强侵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学习西方,产生近代工业,现代化起步;第二次,加紧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兴起民族救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中国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六七十年代又出现了建设失误,未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机。现在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
4、三次科技革命中代表性技术,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社会生活(城市化)、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5、德、美、日、新、韩等国科教兴国的历史经验。
6、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
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所带来的正效应是全球性的,运用不当产生的负效应也是全球性的。
举例:恩格斯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发出过这样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2)电锯的轰鸣声,伐倒了成片的原始森林,却招来了洪水的肆虐;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却酿成了“博帕尔的悲剧”;核电技术的推广,却使核反应堆泄漏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
六、和平与发展
[相关主题]巴以冲突升级、索马里海盗、恐怖主义、朝核危机、金融危机
[历史解读]
1、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根源是不平衡规律。具体原因要能分析。
2、一战前的国际矛盾和战争进程。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及内部矛盾。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
4、二战前的国际危机和战争爆发。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和具体原因。国联为什么没有能阻止战争?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相互合作。对法西斯侵略的制裁-《大西洋宪章》-《二十六国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和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和战后安排-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联合国成立。
6、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惩处。德日的区别及不同后果。
7、20世纪后半期的冷战和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苏争霸。如何认识冷战?一方面给世界带来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两大超级大国相互制约,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8、当前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边疆争端和地区霸权,恐怖主义,极右势力复活等。当今世界总形势是什么?有哪些维护和平的有利因素?形势是和平发展。世界格局暂时一超多强,趋向是多极化。有利因素:和平力量发展(如中国);联合国作用(如核试验条约);多极化趋向;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合作增加。
9、五百年大国崛起之路
(1)崛起方式的单一性(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武力扩张):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
(2)崛起影响的破坏性——搅动地缘政治、打乱现存国际体系。崛起之路几乎同于战争之路。
(3)大国兴衰的基本秘诀:国力和国际义务之间能否保持平衡。
举例: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争霸战争和世界大战;英帝国的兴衰
10、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对世界和平的体制性安排:
举例:国际政治层面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国际经济层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战后)
11、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举例: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12、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和平发展)
(1)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
(2)100多年来中国崛起的三次尝试
①19世纪中后期的同光中兴;②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工业化建设。
(3)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是怎样确立的?有什么意义?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之路?
(5)中国的崛起与传统强国崛起的不同
现在我们用“和平”来界定“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回应。
①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处于“热核时代”。
今日大国的崛起,除和平外,别无他途。一个和平的世界不仅是中国崛起的需要,而且永远是中国所追求的目标。
②中国崛起的国情起点:中国的面积、人口,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类型以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必然要带来不少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现象、新问题乃至各种不确定因素。
③选择和平,我们就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在世界上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基础。
正因为中国崛起的规模之大、问题之新,我们应该对中国崛起过程的困难性、曲折性和不确定性持客观、理性态度,要更加认识到对于中国的崛起来说,和平的保证是至关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是为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则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通过和平方式面对内外问题的挑战,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为了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职尽责。
举例:中美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日关系。
13.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举例:殖民掠夺战争;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
七、祖国统一
[相关主题] 陈江会、博鳌论坛、《告台湾同胞书》、经贸文化论坛
[历史解读]
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具体的措施。
2、清朝初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及作用。
3、宏观把握我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哪些时段统一,哪些时段分裂,统一与分裂的关系如何?分裂时期蕴育着统一因素,主要是各分裂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实现)
4、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和台湾省)、西藏(元设宣政院,明设卫所和僧官制度,清设册封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制度)、新疆(汉设西域都护,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清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府)、钓鱼岛等地区的管辖。
5、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虎门销烟,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全民族抗日战争。
6、明末以来台湾与祖国的分合,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
7、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内涵、实践。
8、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9、美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扩大、西部的开发)。
八、法治社会
[相关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建国60周年
[历史解读]
1、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内涵及与现代法治思想的根本区别。强调法律的作用,依靠严刑酷法维护专制统治。
2、近代政治和中国法治的探索:《资政新篇》中“以法治国”的主张;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提出“民权主义”,颁布《临时约法》,提出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中华民国是议会制内阁制的共和制度。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政权。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体现在重庆谈判和政协决议中)。
3、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反右派斗争到文革在法治政治问题上的失误(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等)
4、启蒙思想家对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理论构建: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的著作和主要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是经济市场化、政治**化和法治社会化。
5、英国《权利法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法国《人权宣言》、《一七九一年宪法》、《拿破仑法典》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和《一七八九年宪法》及修正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类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根源和影响。历史根源是走上资本主义的不同道路,影响是使德日俄等国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德日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战争策源地,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法治建设滞后。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治制度与法西斯制度的决战(二战)
8、20世纪资本主义法治制度的完善。(主要指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发展)
9、苏联1936年新宪法体现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什么弊端?中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探索。
九、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
[相关主题] 金融危机、救市、奥巴马
[历史解读]
1、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前期要看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农业发展,后期要看到消极作用: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唐初和清初休养生息政策:以唐清为例说明国家如何干预经济。
3、清末的三次改革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计划经济体现制的建立。三大改造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实践:十四大
6、资本主义经济干预三阶段:干预经济时期(重商主义为代表14~18世纪末)、自由放任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宏观控制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仍然处于国家干预经济阶段,如俄、日等国。
7、苏俄新经济政策体现了运用商品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8、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特点,评价。
9、罗斯福新政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10、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减少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管理力度,向宏观经济管理方向发展。如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的改革内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措施。
12、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市场问题。
17-19世纪,英法等国通过殖民活动开辟海外市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通过统一战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世纪晚期,法国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国内市场狭窄,影响经济发展;19世纪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南北战争开辟了广阔而统一的国内市场;日本明治维新后由于国内市场资源狭窄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以甲午战争为代表分析对中日两国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为争夺海外市场而矛盾加深,最后引发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侵略道路;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外向型经济战略,成效显著。
13、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活动开辟了新的市场;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二战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994年世贸组织建立。
十、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
[相关主题] 北京奥运会、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历史解读]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1.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③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④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⑤两宋:儒学的极端化。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
⑥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②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③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④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趋时更新”。
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中包括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听取社会舆论,发展工商业等内容。
3.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和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4.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提出了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系统完整的维新变法理论。通过大力宣传和百日维新,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演变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通过革命派的大力宣传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IH文学,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7.孙中山后来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阶段.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
(三)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近现代思想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2.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3.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4.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5.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主张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7.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十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睦邻外交
[相关主题]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
[历史解读]
1、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 19世纪末"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2、中日关系
⊙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 ⊙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④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 ⑤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⑥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
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中俄关系
(1)一贯伪装友好,借机攫取权益,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先后占领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辛亥革命时期,乘机控制外蒙古,后来又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
(3)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
4、中欧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原因、经过、条约、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原因、经过、条约、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与欧盟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势头,双方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