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安化二中2008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四)

来源: 日期:2009-04-20 作者:chenfang 浏览: 字体:

安化二中2008届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

 

科技文化和思想史

专题一  世界科技发展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三  世界思想发展史 

   时政热点专题(待续)

 

科技文化和思想史

专题一   世界科技发展史

 

考点1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考点要求:总体上看,本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成就、特点、影响。②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③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热点关注①工业化问题。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三次科技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轻工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国家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欧美国家工业化程度大大提升。②城市化问题。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与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工业与科技革命加速了欧美国家的工业化,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③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欧盟、亚太经合组织、欧佩克、东盟等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的与三次科技革命存在着联系。

一、三次科技革命之对比

1、开始时间及条件:

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②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③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④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①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2、主要成就和特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 );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2)第二次科技革命 ——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特点:①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②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特点: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 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 ——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②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③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对中国影响: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科技革命 ——影响:①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④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⑤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⑦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影响: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 ——影响: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

其出现是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

【思维拓展】在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1945~1949年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1949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待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于是中国政府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创新,重视科学体系的建设,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十年使中国失去了一个科技发展的好机会;改革开放后,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综合分析与知识归纳

(一)地理学科知识分析与归纳

1三次科技革命对工业的影响比较表

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

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气化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新兴

工业

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

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

电子、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等

工业分布趋势及布局特点

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型

进一步趋向集中,煤铁复合型为主,日本出现了“临海型”

由集中趋向分散,出现了“临空型”工业布局

主要投入要素

资源、劳动力

资金、技术、资源

高科技、资金

生产

方式

大批量、标准化生产

大批量、标准化生产

中小批量、定制生产

代表性

工业区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

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硅谷、日本硅岛、德国慕尼黑

2难点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工厂远离了河流峡谷,使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集中分布于煤铁资源丰富和交通方便的地区;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于煤铁资源丰富地区,并形成世界性的工业地带,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和巨型运矿船出现,出现了临海分布;第三次科技革命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摆脱了原料和能源的地域限制,由集中趋向分散。

(二)历史学科知识分析与归纳

1科技革命的特征及后果比较

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前后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特征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率先完成。②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③使人类从工艺时代跃进到机器时代。

①在几个国家几乎同时进行。个别国家两次革命交叉进行。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③将人类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①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大,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更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配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②引起社会结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③城市化进程开始。④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①产生了垄断。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并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狂潮。③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世界斗争日趋激烈。④资本主义各国政党政治日趋完善。⑤资本输出。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完成。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④知识经济出现。

(三)政治学科知识归纳与分析

1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都是实践的需要,实践决定认识,但是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次科技革命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特点,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三次科技革命一次比一次在层次上更深刻,在范围上更广泛,说明了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影响各不相同,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的科技革命

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从经济学上讲,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从哲学上讲,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技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重要的。

从政治学上讲,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的关键因素,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重点。

(四)三次科技革命中分别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出现的典型的工业中心(区、带)及工业布局的趋势

1、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出现了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与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轻工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出现了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

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出现了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慕尼黑工业中心。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五)“世界工厂”的形成和三次转移

17世纪至1830年,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为标志,英国出现了产业革命,工具机和动力机发生变革,带来了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煤炭、交通等整个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出现历史性进步,人类的生产由手工作坊发展成工业,建立起机器制造业,继而形成工业体系,并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被誉为“世界工厂”。此后,经历了三次转移。

(1)世界工厂的第一次转移

18511900年,德国的哲学革命使德国开创并发展了合成化学技术和工业,由合成染料带动合成纤维、制药、油漆、合成橡胶、造纸、酸碱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合成化学时代和人工制品时代。到1895年,德国的各个产业全面超过英国,实现了工业化。

(2)世界工厂的第二次转移

18791930年,发生在美国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通过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完成,建立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产业,并利用和发挥石油开采技术优势,发展了化纤、塑料、橡胶等石油化工产业及汽车、飞机制造产业,成为石油化工技术王国和人类科技和制造中心,也使人类进入航空时代。

(3)世界工厂的第三次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了以计算机、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群,利用核能的新能源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等。美国一直占据着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由于战后日本着眼于引进、利用各国技术之长,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综合发展技术之路,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钢铁、汽车、半导体、家电、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品以及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的制造技术、产量、质量方面都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引导世界潮流,成为又一个“世界工厂”。

三、近代时期,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

117世纪解析几何学与微积分学的创立标志着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等数学的诞生;

2)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3)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人类开启电力时代的大门创造了条件;

4)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促进了化学的飞速发展,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则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517世纪早期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成为现代生理学的起点,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成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学的两大成就;

619世纪末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入到微观世界。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附: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与突破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别有用心地为托勒密的地心说披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硬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随着文艺复兴正蓬勃开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一种天文学的新理论——日心说。1543年,哥白尼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这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辉煌。在天体力学中,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论述了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这一时期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积累经验,进行分门别类的初步整理。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写了《自然系统》一书,使杂乱无章的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植物分类法)。在化学领域,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他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德国科学家斯塔尔提提出燃素说来解释化学反应,燃素说作为化学的理论成果统治了化学界近100年。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不过,许多技术发明大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但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理性思维脱颖而出。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19世纪是科学时代的开始。在天文学领域,科学家们开始论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化学领域,原子——分子论被科学肯定;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并成为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在文中,门捷列夫预言了十一种未知元素的存在,并在以后被一一证实。

19世纪最重大的科学成就是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18207月,丹麦教授奥斯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与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针的指向同电流的方向有关。这说明自然界除了沿物体中心线起作用的力以外,还存在着旋转力,而这种旋转力是牛顿力学所无法解释的,这样,一门新学科——电磁学诞生了。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1845年他还发现了“磁光效应”,播下了电、磁、光统一理论的种子。但法拉弟的学说都是用直观的形式表达的,缺少精确的数学语言。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克服了这一缺点,他于1865年运用矢量分析的数学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电磁场方程。以后,麦克斯韦又推导出电磁场的波动方程,还从波动方程中推论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刚好等于光速,并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把电、磁、光统一起来了,这是继牛顿力学以后又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利用赫兹的发现,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俄国的波波夫先后分别实现了无线电的传播和接受,使有线电报逐渐发展成为无线电通讯。所有这些电器设备都需要大量的电,这远远不是微弱的电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问世使电流强度大大提高。70年代,欧洲开始进入电力时代。80年代还建成了中心发电站,并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继蒸汽机之后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电磁学的发展为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正当古典物理学达到顶峰时,却出人意料发生了一系列震惊整个物理学界的重大事件。古典物理学再次受到严重的挑战,第三次面临重大的危机。

19世纪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线。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受贝克勒尔启发,发现了钋、镭的放射性,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提炼出辐射强度比铀强200万倍的镭元素。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这就为量子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对电磁效应和时空关系的研究中相对论产生了。爱恩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将力学和电磁学理论以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联系了起来。这是继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以后的又一次物理学史上的大综合。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技术发明大都是延长人的四肢与感官功能,解放人的体力,而电子计算机却是延长了人的脑的功能。它开始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物化并放大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在更是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考点2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

()中国(以唐宋为例)

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如贞观之治等);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意大利(1517世纪)

1表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其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

(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为什么?)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中国三大发明)

()英国(1719世纪中)

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使生物学走向成熟。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特别是瓦特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确立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殖民扩张及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后,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

1.表现: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实现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拉瓦锡的氧化和守衡理论使化学发展步入正轨;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观点等。

2.思考:

(1)法国成为科技中心的原因: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进行、新航路开辟等。

(2)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是西方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崛起,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二是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不断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德国(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

 1.表现:西门子等制成发电机并使它实际可用.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诞生及卡尔·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科学研究方面,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2.思考:

(1)德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完成,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并积极利用科技发明等。

(2)英、法为何逐步丧失科技中心的地位?

经济缓慢发展;政府或资本家没有积极采用新技术;殖民地、小农经济、高利贷资本发达等。

()美国(20世纪)

1.表现: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爱迪生发明电灯等、贝尔发明电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原子弹爆炸、电子计算机诞生、“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升空等等。

2.思考:

(1)美国在20世纪为什么会成科技的中心?  

    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政府重视科技教育;政治相对稳定,民主制度比较完善;采取移民政策,吸引大批欧亚科学家。积极引进外来技术等

(2)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新中国科技阻碍因素主要有哪些?

  “左”倾错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经济困难,缺乏科技研究的资金:外交方面,缺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等。

 二、对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性认识

()成为科技中心的条件

1.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其物质基础(保证有足够的科教资金投入)

2.思想: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积极探索自然。

3.政治:稳定、政府重视(科研环境)

4.对外:交流学习,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科技。

5.拥有一支优秀人才(科学家)队伍。

()成为科技中心的影响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形成相

互促进。举例:英、德、美。

三、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的可能性

    据学者分析.科技中心转移的周期平均为80年,而到2000年为止,美国已满80年,如果以上分析正确.那么21世纪美国至少不会是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也许2l世纪的科技中心和经济、政治形势一样,呈现多中心或多极化的局面。那么,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的有利因素(或可能性)有哪些呢?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2.自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来,思想不断解放;

  3.社会稳定,政府重视(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等)

  4.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

  5.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庞大的国内外华人科学家队伍。

 

 

考点3   能源问题

⑴中国古代:

①能源以木柴为主,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经用于生产和生活(用煤冶铁、烧饭、取暖等;石油用于润滑、照明、制墨、战争等)

②动力以人力为主,畜力、水力也普遍用于生产和生活(牛耕、筒车、水磨等)

⑵中国现代:

①石油:1956-1966建成大庆、大港、胜利三大油田,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

②电力:1956-1966农村用电增长70倍;改革开放后,建成葛洲坝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

⑶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煤的需求量激增,推动采煤业发展,煤成为主要的能源碳。

⑷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电力:实用发电机、电动机诞生,电力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交通和生活各领域(电动机器、电车、电灯和各种电器)电力相关的工业迅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②石油:内燃机发明,并作为交通工具的动力被广泛应用(汽车、内燃机车、轮船等),对石油需求激增,带动采油、石化等工业的发展。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

③煤碳:蒸汽机逐步淘汰,煤碳用于炼钢、火力发电等,仍占重要地位。

⑸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核能发电。由于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和污染问题,核能作为新的高效能源,在世界能源的比重逐步增加。此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也进一步发展。

⑹能源与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问题)

①普法战争,德国割占阿尔萨斯、洛林,获得大量煤、铁资源,经济迅速发展。

1935意侵埃,国联制裁,但没把石油等战略资源列入禁运,使意侵略得逞。

③二战,日本入侵东南亚(印度支那),美英制裁,对日实行包括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的禁运,沉重打击日本。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1942年,德国为夺取苏联南部石油等资源,发起斯大林格勒战役。

20世纪60年代,为打破西方石油资本垄断,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逐步控制本国石油工业,提高油价,增加石油收益,一些产油国步入富国行列。1973年,为制裁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大国,采取大幅提高油价等措施,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冷战结束以来,西亚地区石油争夺日趋激烈,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大国插手,先后爆发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局部战争。

⑦核问题:冷战时期,美苏核竞争;当前,朝鲜半岛、伊朗等核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⑺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①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造成传统能源日益枯竭。

②煤碳、石油、核原料的开采、运输和使用,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

考点4   交通运输

⑴中国古代

①秦朝:统一车轨、修驰道、开灵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②汉朝:开通了陆、海“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在北方修驰道。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

④唐朝:国内商路发达,设有驿站;大运河、长江等水路交通运输繁荣。造船业规模大、产量多,技术先进。陆、海“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繁荣,可直达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广州、扬州、登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⑵中国现代:

①一五计划:一汽,宝成、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三条进藏公路等。

②十年建设期间:兰新、包兰等铁路。

③文革时期:成昆、湘黔铁路,二汽,南京长江大桥等。

④改革开放后:京九、青藏铁路等。

⑶世界近现代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孤立状态,开始了全球联系。

19世纪初,蒸汽机运用于交通,出现汽船、火车等新的交通工具;铁路交通和水上航运迅速发展。推动工业化;便利全球联系,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9世纪晚期起,电力、内燃机运用于交通,出现电车、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变化;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中期以来,航天技术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太空交通。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1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

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

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

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⑸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⑹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⑻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先行公历同,但早于先行公历300年问世。

3、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⑴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⑵春秋:九九乘法表。

⑶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⑷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⑸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⑹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一书。

⑺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辑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史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300多年,比欧洲早600多年。

⑻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的基础。

⑼清代:蒙古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

⑴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⑵战国:扁鹊石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⑶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⑷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隋唐: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自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⑵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⑶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⑷北魏的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⑸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遭遇欧洲约2个世纪。

6、农业、手工业论著

⑴《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作,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⑵《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⑶《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⑷《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其它科技著作

①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结构、式样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精致的图样。

②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许多新科技成就,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7物理学

战国时期的《墨经》里面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光学、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系统知识,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8、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⑴先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养蚕缫丝。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⑵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的耕犁上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式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道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

⑷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时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⑸宋元: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考点2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色

1、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⑴诗词

①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的诗歌。

②战国:屈原用楚国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成为“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③两汉: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④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诗》和蔡琰《悲愤诗》等。

⑤东晋:陶潜诗这一时期著名诗人,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⑥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作有《采桑度》、《子夜歌》;北方民歌有名的有《敕勒歌》、《米兰辞》。

⑦唐朝:a.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市唐诗革新的先驱。b.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其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都是千古绝唱。c.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D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⑧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⑨两宋:▲词:a.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他拓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给词注入强劲的生命力。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b.柳永的词具有市民气息,是婉约派的代表流传很广,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c.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是婉约派的代表,感情真挚,语言清新雅洁,明白如画,生活气息很浓。d.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得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作品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e.陆游:因为主张坚决抗金,他的词不乏感慨国事的悲愤激情。陆游也有一些婉丽飘逸的词作,如《钗头凤》写得缠绵悱恻,一往情深。▲诗:a.南宋的陆游:代表作《示儿》。b.金朝的元好问:他的诗风格沉郁,豪放悲凉,被称为“丧乱诗”。

⑵散文

①战国: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的《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②两汉:赋的兴起,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③南北朝:骈文代表作有江淹的《恨赋》、庾信的《哀江南赋》。

④唐朝:中唐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创造出反映现实生活,易于说理、叙事、言情的新散文体,得到社会认同,形成古文运动。

⑤宋朝:晚唐五代以来,文风日趋浮华,同这种浮华的文风相对立,北宋出现了古文运动,古文逐渐成为北宋文坛的主流。古文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他主张诗文革新,强调作品应有充实的内容和自然的风格。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除欧阳修外,还有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后人称之为“唐宋八大家”。

⑶小说

①唐朝:由于城市的繁荣,为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学领域出现了情节多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如《枕中记》。代表作有《任氏传》、《李娃传》、《柳毅传》等。

②东晋南朝:志怪小说有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东晋干宝的《搜身记》。

③宋代:话本是宋代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先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流传中不断补充,因而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艺术成就比较高。

④明清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特点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一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80回)和高鄂(40回)

清朝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我国古代优秀短篇小说

⑷戏曲

①宋代:金时期,戏剧艺术盛行,诸宫调是这一时期说唱文学的总称。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根据唐代传奇《莺莺传》改变而成,成功地塑造了张生和黄莺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艺术形象。

②元代:元曲是元杂居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居巴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元代的剧作家人才辈出,关汉卿是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创作60多种剧本,悲剧《窦娥冤》是代表作。

③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

④清朝: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

2、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⑴美术

①春秋战国:a.长沙楚国遗址出土地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帛画。b.四川出土地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像。

②两汉: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汉代帛画的精品。山东嘉祥武梁祠等地的画像石,四川、河南地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带有宗教色彩。著名画家有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④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考点。杰出的画家有初唐的阎立本(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和盛唐的吴道子(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等。

⑤北宋a.随着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b.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北宋东京汴河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⑵音乐

①战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了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

③隋唐: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著名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⑶雕塑

①夏商周:商周两朝雕塑盒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顶峰。商朝青铜器早期就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这时期青铜艺术的杰作。

②秦汉:精品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奴婢伎乐俑和动物俑三类。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是富有艺术价值的陶塑艺术。青铜铸像水平高超,代表作有秦陵彩绘铜车马、武威铜奔马。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石门石窟等石窟艺术。

④隋唐: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⑷文字书法

①半坡氏族: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刻有符号二三十种,可能是原始文字的最早起源。

②商周:a.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与今天汉字基本相同。b.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时青铜器也称金而得名。古代青铜器多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钟鼎文。在金属器物上铸刻,习称铭,金文又称铭文。商朝青铜器上文字很少,一般仅有极少的人名或族名;西周开始有了长篇铭文。

③秦朝: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隶书。

④东汉: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书法家有蔡邕。

⑤三国: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⑥东晋:王羲之地楷书达到独立完美境地,他还擅长行书、草书。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⑦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著名书法家有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了“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怀素等。

⑧宋代:著名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考点3  古代的教育发展、史学与宗教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概况

⑴春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举贤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⑵秦汉:①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②汉武帝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建立起中国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①官学时废时兴,私学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倍受重视。②少数民族和落后地区教育同时起步。③儒、玄、道、佛各类学派共占教育殿堂。

⑷隋唐:①唐太宗和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官方在京师办有国子学、太学,在地方办有州学、县学等,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②专科学校开始建立,如律学、书学、算学等。③除官学外,私人聚徒讲学也很兴盛。

⑸两宋:①由于印刷术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过前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法时曾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②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时兴起,南宋时大盛,有书院20余所。

⑹明朝:中央官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学生称监生,地方有府、州、县学,体现出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适应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中期以来,书院较兴盛。

⑺清朝:沿袭明制,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2、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概况

⑴春秋:《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⑵两汉: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②东汉班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风盛行,仅撰写晋史一项就有20多家。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和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编撰水平最高,被后人列入“前四史”。

⑷唐朝:我国开始确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规模超过前代。突出成就有刘知己撰写的《史通》,这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还有史学家杜佑撰写的《通典》,这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通史。

⑸两宋:①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②南宋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的特点是将编年与纪传两种体例合而为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编纂学的新体例。③《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是我国史学领域中开创的新体例。

3、中国古代的宗教及其传播

⑴佛教: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进入中国中原地区。②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马驮经,建造白马寺,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③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统治者广修寺塔,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两次灭佛。④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备受宠遇。隋唐时的佛教渐趋中国化,形成许多宗派,以禅宗流传最广。

⑵道教:①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②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④唐宗室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拥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时,道教极盛。

附件:知识深化

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摧毁廓新、敷陈新义。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这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如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族,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以宗法等级制度和武力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局面,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选择奠定基础。秦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巩固了统一,但也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反而导致秦的灭亡。西汉之初,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并且在以后大动乱之后都会采取这种策略。西汉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董仲舒吸收道家和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加以改造,并被汉武帝所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证明:在动荡年代,法家思想能实现大一统;动荡结束之初,道家的无为政治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后,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教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论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委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明清以后,西方开始领先的原因:①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劳动力。③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科技发展了思想武器。

6、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唐朝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其学术成就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高峰。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地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并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

7、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细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宗教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8、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

专题三  世界思想发展史

 

                   考点1  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1.出现原因

1)各个诸侯国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2)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4)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学、数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基本认识

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思考讨论

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

提示: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概述: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0)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3、认识: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学之所以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秩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

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三)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四)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六)唯物思想的发展演变

1.演变历程

1)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2)东汉前期的王充,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万物是由元气构成和“人死不为鬼”

3)南朝时期的范缜,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提出人的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4)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

思考讨论

唯物思想是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请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提示: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农具的推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在总结生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秦汉以来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了更大进步,于是出现反对宗教迷信的唯物者,如王充、范缜等人。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西学东渐”的开展。

2.基本认识

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伴随与唯心迷信思想的斗争,唯物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反过来推动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

5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知识归纳】

(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点:

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考点2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

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如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2、中国近现代的五次思想解放运动

名称

背景

主要内容

影响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民族危机加深;②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核心是要不要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①促进了思想启蒙,②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①民族危机加深;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①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②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核心是要不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新文化运动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列强加紧侵华;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④对五四运动起宣传和动员的作用。

延安整风运动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在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会会召开奠定基础。

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主要包括: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识: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因此,它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革命的胜利。

2)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实践证明:(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只有实现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化作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需要,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之途,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必将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受挫。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考点3  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

1、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突出强调人性、人文主义,其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因而被称为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宗教神学控制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促进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力量还比较弱小,这一时期的斗争仍披着古典文化或宗教的外衣。

2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去驱散封建教会的黑暗,它猛烈抨击腐朽落后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完整的政治构想——议会制度、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启蒙运动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19世纪初~19世纪末,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政治方面的三大思潮。19世纪中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的工人运动和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自由主义思想日趋衰退,主张扩大国家职能的新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占了上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认识:①思想文化的变化,正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要从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去寻找一定思想文化出现的根源。②思想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资产阶级进行了若干斗争。③一定的思想文化形成后,往往超越时空限制,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革命的影响。

2西方的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

启蒙运动

时间

14——16世纪

17——18世纪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自然科学刚产生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主要内容

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既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也批判封建教权主义,还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学说;强调理性,主张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

兴起国

意大利

英国

性质

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主要作用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①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为法国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②传播到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③成为亚洲仁人志士改造旧社会的思想武器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