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
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
——浅谈个性化作文的写作
卢善固
文章是表达主旨的物质载体,是交流感情的语言工具。因此,写作是作者的个性化行为,写出来的文章具有写作主体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的作文,要求文文相异,立意、语言、结构都要有所不同。
目前,中学生作文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问题相当突出,写出来的东西成为了格式化,套路化的东西,换一句话说就是无物之文,无我之文。原因何在,其一,教师教法不得当,其二,写作主体心中无物,远离生活,缺乏生活中的个性化的独特感受。要改变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让学生去接近生活,有去探求生活中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
一、接近生活,深入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源于生活,所以,学生首先要接近生活,深入生活。相反,目前中学生缺少的就是生活,写文章闭门造车,其味道比吃中药还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试教育。教师教书本,学生学书本。学校是一切为了高考,学生是一切为了升学。自然,劳动课不开了,课外活动减少了,连必须开展的社团活动也要压缩,学生在学校里根本接触不了广泛的生活,更谈不上深入生活,接触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的普遍要求。他们心中片面地理解“龙”与“凤”的概念,认为能够考一个好的学校就能成龙、成凤。这样,家长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自然地接轨了。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一般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受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两代人的溺爱,什么事都不要他们去做,更谈不上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把他们限制在看书、作业、看电视的狭小的生活圈里。这样的生活,怎么不单一呢?怎能不枯燥呢?其结果自然是心中无物,写出来的文章也无物,内容陈旧,没有时代感。“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写的东西就生动活泼起来,”反之,就难免苍白而呆板。由于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缺少生活,一进行写作,便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出发,却往往是从背书式的资料取代生活的积累,以格式化的套路,取代了独立思考,从而产生了大批的学生“八股”,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而唯独没有时代的印记和生活的弦律。这样的文章,当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要想写出生动活泼的具有时代印记,具有生活旋律的文章来,就必须让学生接近生活,深入生活。作为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多从事家务活动,要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其他劳动。劳动可以创造一切。以上所指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家务劳动,其他劳动,实际上是一种直接生活,有了这些直接生活,就会给学生带来写作的无穷无尽的材料,从中产生无穷无尽思考、感情、语言。为个性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
生活是本无字书,这本书博大精深。但是,我们在写作中,不能把在生活中拍摄到的生活画面,毫无加工地放入文章中。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因此,要写出个性化文章,还需要写作主体,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
如何在生活中探求独特的感受呢?
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观察生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知觉,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心灵与智力的第一扇门,它是智力活动的源泉。
首先,观察要纯真。纯的可爱,真的可爱。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纯真之眼,去观察生活中最可贵的东西。千万不要学成人,仿真人,以世俗的心态,想问题,说大话,套深语,与其说是成熟,不如说是“失真”。老鼠上街人人喊打,老鼠是坏东西,这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简单的思维定势。而有一篇文章题为《逮老鼠》,小作者跳出了这个简单的思维定势,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观察到了小动物之间的亲情,想到了“毙命”以外的思考。无论是老鼠母子之间的亲情,还是作者由此产生的珍爱生命的主旨,都是美丽动人的,纯的可爱,真的可爱,形成了作者个性化的令人耳目一新独特感爱。
其次,观察要精细。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的观察不能发现事物细微的重要特征。只有观察精细,才能抓住事物的有价值的细微特征,获得良好的独特的观察感受。贾平凹从一块丑陋的石头上,看出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小中见大,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细小之举,往往蕴含着丰厚的内涵,引发观察者的独到的感受。小草的坚强,竹子的挺拔,青松的生命力,都是人们从细小的事物上,观察到的内涵,从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