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为何在美国成了贬义词?
“中国妈妈”为何在美国成了贬义词?
中国妈妈”(Chinese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4月22日《新闻晨报》)
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这还是美国教育环境下的“中国妈妈”。在中国的“中国妈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盲目攀比,考分第一。你孩子学奥数,我孩子也要去学;你孩子学钢琴,那我孩子总不能只学口琴;你孩子进了重点高中,那我孩子挤破头也得进重点高中……本来东施只做自己的东施,西坡只做自己的西坡,都很不错,可是在家长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东施要效颦西施,西坡要模仿东坡,于是导致的结果就是:西施很美丽,东施不咋样;东坡很不错,西坡很低端。东西变西东,再也成不了好东西。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的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一个国家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整体上所培育的人才水准如何。建国60年来,或者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并没有成功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更没有培养出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才,这其中,与世界教育不搭调的“中国家教”,至少要负四分之一的责任。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这并不是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醒。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自己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掼过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家教”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这是不能不承认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