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的荒谬与无奈
“被”时代的荒谬与无奈
文/谌勇
作为西北政法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赵冬冬恐怕怎么也想不到由于自己以“酱里合酱”为网名在国内某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发帖,披露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他本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他与西安一家子虚乌有的公司签下了所谓的就业协议书,于是戏称自己“被就业”了。一夜之间,“被就业”成为网络热词,迅速蹿红。
人们还由此联想起前前后后诸如此类的一些事件,于是人们惊呼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被”时代:
被自杀——2008年3月,曾多次进京举报原阜阳市颍泉区区委书记张治安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白宫”等问题的举报人李国福,在监狱医院内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李自杀的结论,认为死亡原因蹊跷。2009年6月,张治安终以涉嫌报复陷害罪、受贿罪被提起公诉。
被小康——2009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足”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
被自愿——据2009年5月《新京报》报道,重庆市铜梁县有学生家长反映,孩子读小学要交9000元“教师节慰问金”。学生家长反映至县教委后,被告知“要退钱就必须退人”。铜梁县教育局局长接受采访时称,此费系家长“自愿”缴纳。
还有最近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组织有关专家抛出了一个对“杀”、“条”、“琴”等44个汉字整形的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方案甫一公布立即引来板砖一片,某网站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此举不但社会成本巨大而且还会人为地制造文字使用的混乱,可据8月22日的《北京日报》报道,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却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于是人们怀疑自己可能已“被67%”了。
从“被就业”、“被自杀”到“被小康”、“被自愿”和“被67%”,这许许多多的荒谬被无情地调侃着嘲弄着,客观地看,说走进了“被时代”或许很夸张,但是这么多的“被××”现象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首先,它以鲜活而生动的现代话语形式描述了弱势群体被某种权力所摆布所忽悠的精神痛苦;其次,正如古人所言“不平则鸣”,“被××”实质上是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正常诉求无法表达的委屈和无奈的一种曲折而微妙的宣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被××”现象越多,就说明我们走向真正民主的路程就越远;再次,它像揭露“躲猫猫”事件一样,彰显了网络舆论这一现代人的表达方式的巨大力量,它会让漠视者无法再漠视,让忽悠者最终忽悠了自己。
(2009年9月5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