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理想课堂十六问答

来源: 日期:2010-09-08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理想课堂十六问答

卢志文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对话主持 马朝宏

    马朝宏:您所理解的理想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和高效课堂有怎样的关系?
   
卢志文:新教育实验提出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理想课堂,首先是高效课堂,但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效果显著、效率很高的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理想课堂一定是效果显著、效率很高的课堂。
   
马朝宏:您认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卢志文:好课应当有如下特征: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以为此乃好课的不二标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课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可以作为好课的具体指标。
   
马朝宏:理想课堂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师生关系,应如何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卢志文: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理想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理想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理想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理想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理想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马朝宏:理想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卢志文: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教师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心胸放大;教师不是挂在墙上的圣人像,等着学子们来膜拜。这种角色转变让我们寻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模式:实践反思模式;最简捷的方法:开放课堂;最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马朝宏:好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卢志文: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课堂上的好教师,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教师的能耐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会学。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

    马朝宏: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有人批评模式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您认为教学需要模式吗?
   
卢志文:需要。模式就是结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的道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构的作用在于保底。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需要模式,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马朝宏:那么,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又如何理解呢?
   
卢志文: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单独抽取出教无定法这一句话,会有很强的误导性。就像练习书法,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一个初学者如果简单地理解写无定法,便会误入歧途。
   
无法有法,再到无定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的过程。书法家信笔挥毫,龙飞凤舞,写无定法,是因为他走过了一丝不苟、法度谨严的入帖过程,走过了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出帖过程,走过了总结提炼、感悟提升的创造过程。如果一开始学书法,就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那是永远也成不了书法家的。
    “
无定法,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法。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马朝宏:课堂模式教无定法是否矛盾?
   
卢志文:两者并无矛盾。无定法是以有法做基础的。这个,就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或者这些方式方法的组合,被结构化,并且稳定下来,就是模式
   
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并不排斥课有定则
   
马朝宏:如何将教无定法课有定则统一?
   
卢志文: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教学过程被赋予较多的个人化色彩,教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显然,在这样一个认识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了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是如此。但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永远是一个处于向理想目标迈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永远都会存在一大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素质还不够高的教师,从事着实际教学。
   
很显然,通过提升教师个体素质来保障教学质量,虽然方向正确,但仅有这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少数优秀遮蔽了多数平庸,个别好课的精彩遮蔽了整体课堂效益低下的现实。这个时候,课有定则的模式便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

艺术成了我们对教学内在规律无知无所作为的遮羞布

    马朝宏:既然教学具有技术艺术的双重属性,您能详细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卢志文: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或者说首先是技术,终究是艺术。课堂教学从技术开始,走向艺术境界,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必须说明的是,任何技术都是以科学做基础的,是科学的应用。这个问题探讨的是教学的属性是科学还是艺术。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代表两个极。人类更多的活动方式,在这两个极之间。
   
科学艺术之间,我们加入这几个个词:技术、技能和技艺。显然,技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科学;而技艺,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艺术。
   
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和技术是可以重复的,艺术不能。技术可以通过规范的训练而掌握,艺术不能。经过严格而规范的训练,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操作流程去操作,都能驾驭某台机床,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然而,你让宋祖英的老师按照同样的课程和培养路径去操作,也绝然不可能把另外一个人培养成第二个宋祖英。
   
可见,把教学过程定位在技术层面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另一个错误才是真正致命的——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和对教学研究的深度不够,人们更容易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这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科学成分、技术成分、技能成分被遮蔽。以艺术为借口,我们掩盖了自己太多的无知无所作为
   
马朝宏:您对教学艺术持否定态度吗?
   
卢志文:我不否认教学艺术的存在。和其他人一样,我对很多名师的教学艺术同样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知道,正是人们对教学艺术的过分推崇和不当理解,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为,越是艺术化的东西,就越个性化,越情景化,就越不容易被学习,越不容易被掌握。激动之后无行动,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于是,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了另一幅图景——越来越少的名师,在越来越少的课例上,展示着越来越艺术化的课堂表演;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进行着越来越机械化的课堂操练。
   
教学的艺术性被过分强调,和人们对教学艺术理解上的偏差,已经导致实际教学出现了严重问题。
   
马朝宏:您认为人们对教学艺术的理解,有哪些偏差?
   
卢志文:首先,无视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实践基础,将教学艺术神秘化,是这种偏差最主要的方面。
   
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技能、技艺在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和升华。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和依据的。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
   
此外,这种偏差的另一个方面,是把教学过程中很多属于方法、技术、技能、技艺层面的东西,拔高为艺术。
   
翻开各类谈教学的书籍或文章,到处都可以看到诸如导入的艺术点拨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评价的艺术,其实,文中介绍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技术、技能、技艺的层面,根本谈不上艺术。
    “
艺术,成了我们对教学内在规律探索不够、掌握不多的遮羞布。

抓课堂结构就是抓根本

    马朝宏:教育、教学、课堂等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概念,在理想课堂背景下,可能还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卢志文:前已述及,传统课堂的教案已经历了从教案学案的改变,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词也引起了人们的重新思考:教室,将从讲堂变为学堂;教学,将从教师教,学生学,变成教师教会学生学;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学的素材。重命名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调整。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发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我是化学教师,我一般不说我是教化学的,我总说:我是用化学教学生的
   
马朝宏:您认为,一校之长,在学校课改中起怎样的作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卢志文: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穷则思变。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
   
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一个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不是应急措施。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的改革意愿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马朝宏:杜郎口对您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您怎样理解和提炼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对于贵校而言,杜郎口课改最大的借鉴意义在哪里?
   
卢志文:国家的新课改从课程开发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从六大行动入手,每项改革都有其独特的推进方式。杜郎口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给我们的启发很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确定的必然的归属。杜郎口至少让我们懂得: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马朝宏: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您又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
   
卢志文:翔宇课堂变革的源头不在今天,它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早期的两项改革基础教案基础作业纸,是翔宇支撑课堂行走的两条腿。在大规模高速扩张时,成为与时俱进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质量始终跟进着规模增长,并最终实现质量发展走在规模增长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会落在考试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尽管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事业,但责任和良知会让我们思考: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哪一个质量又是可以放弃的呢?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