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精细化——让教研组活动走向高效

来源: 日期:2010-09-12 作者:hzh6000 浏览: 字体:

 

精细化——让教研组活动走向高效

 

学校教研组是教师群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元。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凸显,教研组建设已经被提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然而细细考察当前教研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粗放型管理的特点:

一是教研观念陈旧。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模糊,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校本教研在学校仍有较大的市场。一些教研组长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等学校职能处室的布置,等上级教研部门的通知,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在一些教师的眼中,他们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和创新性,制约了自身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习惯的养成。

二是教研目标模糊。教研计划往往是教研组长一个人制定,没有经过全组教师的讨论,部分教研组的教研计划流于形式,满足于应对上级的检查;校本教研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不是在认真分析校情、学情基础上制定的教研目标,导致前后教研活动缺乏衔接,难以形成教研特色。

三是教研过程粗放。“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研讨时泛泛而谈,缺少观念的交锋、思维的碰撞。研讨不能做到循序渐进,未能研细、研深、研透,活动中重视研究教材教法,轻视教师行为与学情研究;重视知识传授的研究,轻视教学技能与学法指导的研讨;重视活动的开展,轻视经验的总结与资料的积累。有些集体备课变味,只备不研,形成“一人备课众人用,一人主讲大家听”的局面。

四是教研内容随意。研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如“公开课”局限于表演课的层面,不是常规课的升华,缺乏现实针对性,“学用两分”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教研活动只谈常规,缺乏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的引领,教师没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教研组活动要突出高耗低效的重围,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人物——教研组长,就必须在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教研组活动,就是要从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入手,阅读教育经典,细化教研专题,指导教学实践,深化研讨反思,把各项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一、阅读教育经典,增强教师理论功底

当前,许多教师缺乏真正的持续不断的阅读,而是将自己固定在本学科的范围内。在这样的视野中,只看到一小池止水,从未有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妙触动,自然难以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彩共徘徊”的境界。

教研组长不仅自己要读书,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倡导教师读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的书,如人文思想类、教育教学理论类、学科教学类等;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教研组读书交流会,引导教师“讲”读后感,讲教育理论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帮助,谈从书中学到了哪些做法,打算怎样学习借鉴,“讲”读后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深入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丰富素养、提升内涵、触发灵感,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行为。

当然,对书本、杂志上的做法和观点不能全盘照搬,教研组长还要引导教师结合学校教学实践进行讨论,做法越辩越明晰,见解越研越深刻,在研讨中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织,创新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最后引导教师将所学先进理论和做法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之中,使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真正发挥理论先导作用。

二、细化教研专题,提升校本教研实效

确立合适的教研专题和内容历来是教研组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操作环节,教师组长要从细化专题入手,发挥实质性的引领作用,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步骤和途径。细化专题常用的方法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开掘”两种。“横向拓展”就是拓展问题的广度,由此及彼,横向拓展研究思路,确定与之相关联的若干具体问题;“纵向开掘”就是开掘问题的深度,由浅入深,将问题展开成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

教研组长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时,可先进行研究专题的征集调查。例如,英语教研组可以将“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作为研究专题,然后将这个专题进行细化:“横向拓展”确定的具体问题有:“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是如何表述的”、“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何联系与区别”、“名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目前英语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哪些问题”等;“纵向开掘”确定的具体问题有;“英语教材是否就是教学内容,二者有何区别”、“如何凭借教材确定英语教学内容”、“如何选择英语专题训练的载体”、“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专题细化之后,还要进行筛选,确定与专题联系紧密的关键问题,制定出研究进度表,确保专题研究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从而克服校本教研浅尝辄止和随意化的弊端,达到“宁挖一口井,不挖一条沟”的深度。

对专题的细化处理,还要围绕“过程和实效”进行剖析,如,针对如何听观摩课这一专题,教研组长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供教师研讨:“观摩课的意义是什么”、“你从观摩课中学到了什么”、“听课时应该关注什么”、“你是否带着问题去听课”、“如何做听课笔记”等。前两个问题着眼于活动实效,后三个问题着眼于活动过程。通过研讨,让组员明白:在活动实效方面,观摩课是教学研究的平台,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成功的观摩课应该具备这双重功能。在过程实施方面,听课不仅要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听课要带着问题去听,这样的听课才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听课记录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并随时记上自己的评价意见,以便课后交流评议。

三、指导教学实践,解决课堂实践问题

教研活动的重点在于解决课堂实践问题,教研组长要引导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去构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有:

一是搜集课堂实践性知识技能。如教研组长可组织组员搜集关于实践性知识的材料,如:肢体语言运用、语言艺术、捕捉课堂瞬间信息、整合信息艺术、提问艺术、答题艺术、应变艺术、把握动态课堂艺术等。这种搜集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形象、直观地反观自己的教学细节,达到对照、提升的目的。

二是剖析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教研时要结合专题,抓住“关键性细节”进行剖析,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在随堂听课中确定“关键性细节”,并对细节进行详细描述;其次,授课教师挖掘细节背后隐藏的内隐观念,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个细节,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教师感觉如何?学生感觉如何?再次,通过全体教师“头脑风暴”的方式,研讨还有哪些处理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哪些处理方式效果更好?剖析“关键性细节”时,要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又要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不仅对记录的内容表面分析,还要进行深层次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问题,还要分析隐性问题;不仅要分析即时性问题,还要分析本质性问题。剖析“关键性细节”的价值是为了提升自我实践性智慧,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是全程跟踪教师教学。教研组长要注重发掘教师的个性特长,使之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具体做法是: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跟班听课多次,掌握某位教师基本的教学情况,然后在这位教师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就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其反思,改进教案,再进行现场听课、评课,通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点评和同伴实践智慧的启迪,促使这位教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反思来改进教学,使其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这种全程跟踪的教研形式不局限于一般意义的听课、评课,而是对这位教师包括教学设计、听课、评课、反思、教案改进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跟踪指导,发挥集体实践智慧,弥补教师个体经验的不足,共享群体教学智慧,最终成就教师个体教学风格。

四、深化研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集体备课首先要以备课组成员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深刻透彻地研究教材、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方收集信息,整合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带着思想、思考、思路参加集体备课;接着,教研组长要引导各备课组成员将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做详细的介绍,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较合理、有创新、可操作的教学思路;集体备课后,教研组长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学情特点、学习感悟及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在教案旁作旁注,可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和情节,形成“弹性化”方案,给学生留有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这样的“二次创作”,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课例研究就是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引导教师在组内的观课、议课活动中广开言路、相互切磋、寻找真谛,凭借经验及课堂观察,主动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最后由教研组长进行综合点评,通过研究总结,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在课例研究中,不仅要研究知识传授,还要研究教学技能和学法指导,同时,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的学习能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倡导在教案中增添“教学反思”新页,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教师记录该节课有哪些闪光点,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或发生了哪些值得回味和考究的事情,学生学习情况如何,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该节课的不足,等等。还可以通过回访学生,记下他们的评教意见等。“课程资源的补充”也应作为教案附页的要求,主要是归纳整理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或教学补充内容,如果在报刊、杂志上搜集到的则作为教学资料摘编粘在教案的适当位置,作为资源积累。这样持之以恒,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会更加扎实,课堂教学也会更加高效。

叙事性研究是教师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之中,主动感知、解读、调适和架构教育情境的过程,教研组长要鼓励教师写写教育叙事,写出活动的程序、细节,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以及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抉择等。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定期组织教师讲述自己的教研故事,引导教师大胆展示曾经经历过的真实情境,直面自己的困惑与彷徨、焦虑与沮丧,向大家展示出一个个真实的、纯真的、独特的、个性化的鲜活形象和内心世界,叙事的过程就是对教研生活内在意义的探寻、体验、理解与建构的过程,教师不断叩问: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及自己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教研组长不断叩问:自己的教研方式是否真的有益于教师及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长应实施教研活动精细化管理,引导教师树立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持续进行探究学习与教学实践,不断获取教学专业技能,学会研讨反思,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