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手印” 背后的深情
“红手印” 背后的深情
杨举忠
连日来,电视一次次讲述沈浩的故事。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一次次汹涌澎湃。激情燃烧着我的胸膛,我辗转反侧,夜阑无眠,而那几百个红手印,总是萦绕在我的眼前。
小岗人三摁红手印,都是为了留住他们挚爱的好书记。前两次想留下他们致富的领路人,最后那次则是为了一个不朽的英灵,他们要把沈浩永远留在小岗村,留在小岗人子子孙孙的心坎里。为什么小岗人对沈浩如此情深?因为他心里只装着小岗的老百姓!
沈浩在日记里写道:要“切实为老百姓办事”,“让小岗人民早日富裕起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五保户病了,是他掏钱送去抢救;困难户婴儿缺奶水,是他送去一千元;一个六口之家有四个残疾,是他逢年过节送去年货和慰问金。老殷泪流满面地对人说,他穿的棉衣是沈书记从自己身上脱下的;邱奶奶遇人便讲,她手中的新拐杖是沈书记给他换上的。人们不能忘记,一户村民房子里暗淡,沈浩知道后第二天就派人把墙壁刷白;人们不能忘记,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沈浩赤着脚在泥泞里转移危房中的群众;人们不能忘记,一时找不到铁铲,沈浩就用手把路旁的水泥浆捧进路基里,而他的双手却被灼伤。
要致富,先修路。沈浩一到小岗,就带领大家修路,六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这路不仅是贯通全村的路,通向省城的路,更是一条铺向小康走向富裕的路。敬老院竣工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人的梦想被沈浩实现。小岗人都搬进了村民新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诗所表现的博大胸怀,今天在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身上体现。卫生院、村办工厂、农贸市场、“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的深情。
光阴荏苒,转瞬三年,为了留住“顶梁柱”,小岗人一摁红手印。日月如梭,春去秋来又三年,为了留住“主心骨”,小岗人不再摁红手印。这次,有的人的手印不忍心再往下摁,怕的是乐了乡亲,苦了家眷。人生在世,谁无父母眷念?谁没妻儿亲情?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每年女儿生日他一定赶到;为了小岗百姓早日富裕起来,沈浩毅然留任。去也难,留也难,两厢牵挂,一样情深。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才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本质所在。沈浩深知,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就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跟其他统治阶级的根本区别。
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标榜自己替民谋利,有人甚至唱“民为贵”的高音。然而,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为民请命”的清官包拯,只能在戏曲中看见。《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思想,不过是一位贬谪滁州的太守,纵酒山林时的闲适情思。经六百年风雨沧桑的凤阳鼓楼,仍然苍然屹立,横额上苍劲的“万世根本”四个大字,也不过是朱元璋做皇帝后的空谈。“人民乃国家之根本”,虽说是御口亲言,但凤阳自从出了朱皇帝后,老百姓照常背着花鼓去逃荒!“国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是有一个“民生”吗?然而,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是民不聊生!
有人把挂职当作“镀金”,三年一来,回去就提拔升迁;沈浩却说“来了就要有贡献”。有人把下乡之地当作“驿站”,任职期满,快马又加鞭;沈浩却把小岗看成敬业的舞台,扎根的土地,“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一辈子留在小岗”。不料一语成谶,不久应验。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在连续接待三批参观者后,甚感疲倦,浑身无力,就去睡一会儿。可是,这一睡,就永远睡着了。小岗人明白,沈书记是为他们劳累而死,积劳成疾的沈浩同志,为百姓献出了年仅45岁的生命。
凤阳县城,鲜花似海,挽幛如云,其中一副对联浓缩了沈浩在小岗人生的最后历程: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百姓的口碑,也是群众对沈浩在小岗工作的评语。“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摁下红手印。“红手印”是小岗人对自己的书记的爱戴和挽留,“红手印”是中国农民意愿最真实、最朴素的表达,“红手印”印证了沈浩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红手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的赤子情怀。其实,这岂是普通的红手印,这是一颗颗火红的心,寄托着对农民带头人的期盼;这是一篇无字的碑文,上面刻着一名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墓志铭,记录着一位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的村官的功德。
沈浩走了,小岗人留下了一个村官的忠魂,却树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这精神就是想方设法带农民致富,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替百姓办事。“切实为老百姓办事”的人,老百姓就永远铭记他。这便是“红手印”背后的深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