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尊重文本 灵活对比 准确把握 规范作答

来源: 日期:2011-05-09 作者:三水 浏览: 字体:

尊重文本  灵活对比  准确把握   规范作答

——谈谈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

安化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高考论述类阅读文章有以下特点:

1.学术性强。

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断,都是如此。

选文的这一特点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文章在写作上多是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为我们阅读理解提供了一定的提示,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必要的注解。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不会是很困难的。

2.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3.距离感大。

高考所选社科类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今天中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超越知识背景,同时表达习惯有差距,有的专业用语与今天不大一致。

4.重点突出。

高考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重点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两大类。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读解的障碍。

纵观2010年高考试题,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征,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2010年湖南高考试题为两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内容看,涉及对语句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下面我就选择题和简答题两大块谈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尊重文本,灵活对比

“尊重文本,灵活对比”这是学生在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时,我们常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因为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常常会犯粗枝大叶的毛病和走进思维定势的思维误区。要么看错题干,漏了重要信息,比如把“不属于”看成“属于”,把“原因”看成“结果”。或者对原文中的关键字眼,关键语句轻易地放弃。要么对某一选项主观地认为“对”或“错”,用旧有的思维习惯选题,个人的情感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出题者往往会在选项中设置干扰,也就是所谓的“陷阱”,因此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将选项内容与文本相应内容仔细对比,才能走出答题盲区。选择题常设陷阱有

1.以偏概全: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09广东卷第一题的E项“只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完全能达到”,“只要……就”语义绝对化。

2.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比如2010年北京卷第一题A项“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而原文是“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由此可见A项属无中生有。

3.偷梁换柱: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比如2010年北京卷第一题B项“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热闹的共鸣”而原文是“能引发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此项属偷梁换柱。

4.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错断为错断为,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比如2007年浙江卷第10C选项,“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而原文中“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 引出的是丝弦琵琶“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觉到不足”,不能由此推出“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最具珠玉之美”,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07年广东卷第一题D项“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可根据第三段提供的信息判断,正确表述为“科技创新主要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辅助”,D项表述主次颠倒。

6.主观臆断: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比如09年浙江卷第三题C项“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这一句言过其实。

7.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比如广东卷第一题的A项“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文章第三段指出文学艺术“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8.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2010福建卷第一题D项“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据原为第五段“歌声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并无先后之分,由此看出出题者故意曲解原意。

9.逻辑错误: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比如09年福建卷第一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对应原文第五段,原文用“据说”一词,意在表明这只是一种或然,而在C中变成了必然。

总之,明白命题人常用什么样的方式设置陷阱,为我们解析选择题提出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对我们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地筛选答案一定会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所以针对学生的思维误区和命题者常设的陷阱,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立足文本,整体把握,灵活对比,具体要求做到以下几步:

1)读   整体阅读,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明晓它写什么,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而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或自作聪明,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如08年辽宁卷第一题,其中C项原文是这样的“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细一比对,我们发现一个“也”字所透漏的信息就是书院教育和官学所选的教材“相同”,而不是C项所说的“相似”。

2)划    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是指论述的中心话题或承载信息量较大的词汇和一些重要的虚词。比如,表概念性的词。虚词要尤其关注副词、连词、和指代词。比如表时间的“将、正在”,表范围的“一些、全、都”,表推测的“可能、大概、也许”,表各种句意关系的“因此、但是、假如、如果、而且”,表顺序的“首先、其次、第一”等。

关键句指中心句、段首句、段尾局、过渡句、关联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所在的位置常常是段首或段尾,但也有在中间的。关联句要重点关注概念句(具有概括作用)、转折句(提示重心作用)和递进句(明确层次作用)、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抒情句有暗示作者情感的作用。议论句往往有表达中心的作用。

下面以2008年浙江卷第一段为例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概念词)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虚词)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中心句)。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3)审   对于选择题,细审题干,圈出考题的重点,明晰设问的角度和命题的意图。

4)比   找准答题区间,定位原文,仔细比照

下面以2010年湖南试卷第二题为例具体分析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答案:14D

解析:本题是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畅所谓的“细节+推断题”。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延伸。这些细节题中无外乎就是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一些问题,我们一一来验证。A选项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就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最后一段中“正是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同样也是说明“自愿、公益、参与”三个特性;最后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都证明A项正确。而B选项说“志愿行动使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在看C选项“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我们可以定位到文章第五段前两句“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所以C选项也正确。最后看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的选项。

二、准确把握   规范作答

准确把握,规范作答,这是学生在做论述类简答题时我们对学生的要求。2010年湖南高考卷的15题是新增题型,总分6分,设题同时体现了“分析概括”和“探究时代精神”等要求,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平均得分377,得分率为百分之六十六。纵观各省高考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探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章的某种特色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章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针对高考主要考查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审好题并将之归纳为三类:

1.归纳概括型

归纳概括这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常考点,考查的内容有: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探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比如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卷

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解析: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做这一类型题我们要求学生主要做好几步

①审   审好题目,明晰题干所指的概念内涵。比如09年江苏卷第三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题干要求分析“正常”和“必需”两方面的原因,寻找信息时应两者兼顾。

②找  根据全文的脉络,找准答题区间。

③组   精心组织答案,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强化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述能力。

④答    分点作答,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分要点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2.分析理解型

理解和分析重要的词语和句子。比如09年福建卷《尺度》

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对前文的一个形象概括,所以只要将“墙”的本义还原出来结合上下文使之具体明确。

对于这一种题型我们一定要找到答题规律,考试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常见的是比喻;另一类是重要概念。对于前一种,就要化实为虚;后一种一般用下定义的方式求得答案。

考试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主要联系前后文,有时要联系全文理解。

3.鉴赏评价型

在新课程高考中,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也是常考查的内容,它是在归纳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要求考生能从作者及作者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鉴赏评价的三个要求分别是:

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评价文章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对文章的某些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比如08年江苏卷《纯朴的嗜血者》

第三题: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怎样的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由第二段“《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可知,本文作者对李逵持欣赏态度。由第一段“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可知,作者在情感上肯定李逵的“纯朴”,

在理性上则反对李逵的“嗜血”。引用鲁迅的话一方面佐证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从下文“《水浒》作者却……”来看,二者构成对比的关系。

解答本题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概念句、材料句(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要表达一定观点)、作者的评述句,在整体把握全文倾向的前提下,准确理解语句。

又比如: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

第二十一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①“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②之所以“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③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解析:本题既考查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也是考查评价文章产生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思考“错误”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为什么又是“绝妙”的。

解答本题,可以从标题的内涵、标题的形式特点、标题的效果来鉴赏评价。

对于这一种题型主要从文章的内容、观点出发,抓住文中概念句、材料句、作者的评述句来限定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准确作出鉴赏评价。

因此,做简答题时学生首先一定要做到准确把握,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把握题干所指的概念内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是要规范作答,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因此学生要掌握主观题的表述技巧,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用规范的语言分点作答。

总之,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做到尊重文本,灵活对比 ,准确把握,规范作答。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才不会遗漏得分点。

以上是我们在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心得,望不吝赐教。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