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态
1、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02年12月23日通过教育部党组审定,2004年秋季正式启动。 2、普通高中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普通高中指导方针 过去: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双重任务) 现在: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三重任务) 高中教育培养的最大多数的人是“高素质劳动者”,而能够继续深造的“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校应主要瞄准后两种) 4、普通高中培养目标 ①爱国精神。愿意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 ②公民意识。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掌握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④拓展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⑤身心健康。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⑥生存能力。具有适应环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⑦共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习惯,理解并尊重他人,善于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⑧国际意识。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全球视野、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5、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8个) 科 目(13-14个) 模 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按36学时设计 。 选修Ⅱ的模块为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学习领域 之一:语言与文学 学习领域 之二:数学 学习领域 之三:人文与社会 学习领域 之四:科学 学习领域 之五:技术 学习领域 之六:艺术 学习领域 之七:体育与健康 学习领域 之八:综合实践活动 6、课程内容 注意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时代性:体现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时代特征;反映各学科发展趋势;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 基础性:精选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国民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选择性: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按层次、分类别设计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7、实行学年加学分制 •学生每修完一个模块,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每个模块一般为2学分, 1学分相当于18学时;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学生三年至少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8)方可毕业。 8、学分配置 9、课程实施与管理 ①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模块,逐步开设选修模块,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年级选修。学生管理仍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 ②学生形成个性化修习计划。 ③建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应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学科教师应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为了减少学生的并学科目,使其集中有效地学习,新方案将高中的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来安排课程,每个学段10周,其中前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每周4个学时安排,使学生能在一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10、对高考改革的建议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普通高中课程同步改革。(2007年开始高考配套改革) 为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考试内容。(按不同学分确定不同学校、专业的报考资格) 高校逐步实现自主招生。(实行高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有人说,为什么新中国五十多年没有出诺贝尔奖,根源在于大一统的高考。) 新方案与现行方案的对比
|
现行方案 |
新方案 |
课程
评价 |
会考+高考,课程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教学过程实际被高考所左右 |
建立高中生学业成就水平认定制度;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一般发展 |
课程管理 |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学校可独立开发部分学校课程,但学校缺乏课程自主权 |
实施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建立选课制度,实行学分制;开发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学校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