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教师为什么要经常反思这些问题?

来源: 日期:2007-11-17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钱理群先生最近在福州生命化教育研究1+1读书俱乐部上发表演讲时(
)提到一个教师要经常反思这些问题:1、你对世界有什么独立的见解吗? 2、你有信念吗?你有自己的信念吗?你能感受到自己信念背后的生命气息吗?3、你有不同于他人的教育观吗? 4、你反思过自己的知识观吗?5、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与演说姿态? 6、你思考过启蒙吗? 7、作为一个教师能够没有艺术判断力与审美力吗?

这几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就要这样时时作反省,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现代时代里的完整意义上的教师。第一个问题:你对世界有什么独立的见解吗?这就是确立世界观。也就是要学会仰望天空。这个世界观必须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与审察得出来的,而是不是有口无心地跟着别人叫喊出来的。对世界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有思想灵魂的人的最重要的标志。是“立人”的重要一环。现在在中国面对这个世界能够有独立见解的人都已经不多,在教师群体中教师被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的情况很普遍,有独立见解的教师往往成了被权势打压的对象。一种可怕的力量一直在企图消灭作为人及作为教师的灵魂。所谓独立见解是难以独立下去的。在许多官员眼里,教师只是处于最低层的一种可兹利用的工具。中国社会向来是对形成了自己独立见解的人进行合力绞杀。

  第二个问题:你有信念吗?你有自己的信念吗?这仍然是属于教师独立思考的范围,只是这个思考主要是学会审察自己的心灵世界。信念常常是一个人认为确切无疑的,必须坚守的做人底线。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信念,那么他只会一味听从外在的强力的驱使,而不会有任何反抗。缺乏信念的人是一种完全没有人格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可以出卖灵魂,可以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拥有坚定的可怕信念也是一种灾难。“文革”时那些造反派与红卫兵们并不一定没有信念,德国纳粹在杀人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信念,有时恰恰相反,是他们的信念实在是太坚定了,有些人至今仍然毫无忏悔的意识。所以,仅问有没有信念还不够,还要追问你拥有的是什么信念?我以为人世间,所有的信念中只有敬畏人的生命这个信念是永恒的,其他的一切主义、国家,及至民族作为信念的基石都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西欧的国家意识正在逐渐淡化,民族感正在消亡,具有普世意义的公正、正义及对人权的捍卫正在形成人类社会的共识。实际上欧盟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共同体,这里的国际几乎是形同虚设。越是专制独裁的国家,越是强调爱国,但是他的国民爱国热情反而不如那些不强调爱国,而只强调尊重人权爱惜生命的国家。这一点教师们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就是强调个人毫无价值,只有为国为民族牺牲才有价值的。萨达姆、金正日都是强调爱国主义的。因为,这个时候爱国犹如等于爱专制独裁者。因为国就等于专制独裁者。所以,信念仅仅有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清楚我所拥有的信念究竟是什么信念?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否经得住人类普世价值的考验?当年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几十万志愿军的生命,现在他们的生命价值体现在何处?去过北朝鲜的中国人会有一种特别的失落后,现在看来生命才是最最重要的,至于当年的国际线是三八线还是四九线,现在看来已经毫无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树立人的生命神圣的信念,无论以什么理由,虐待人的生命,践踏人权都是罪恶。在内心的道德律令下没有人可以命令你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得出来。所以,一个教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的道德律令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审判,有时宁愿受恶法的审判,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审判时心地坦然。这才是真正的教师。所以钱理群先生提出的信念后面的问题就是:“你能够感受到信念后面的生命气息吗?”

  钱理群先生追问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有不同于他人的教育观吗?我以为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观,是不是一定要不同于他人却未必。钱先生追问教育观的问题正在提醒教师们要有自己的教育观。这个教育观之所以是自己的,是因为经过自己思考、体验,并且是建立在坚实的教育信念的基础上的。这里蕴含的理念就是,你的教育观里是否有儿童的世界?是否有生命气息?自己对自己教师这份工作,是否考虑过在社会中,在人类进程中的作用?你的所作所为是否是从孩子的终身来考虑的?是否有过生命的期待?是否有过为了这种期待抛弃过世俗功利的诱惑?一个教师如果教育观念出了问题,那么他剩下的勤奋、刻苦、奋进、顽强、拼搏、敬业、认真、执着都将是一个教育的负数。而且强度越大,负面效应越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将给孩子的世界与社会带来灾难。所以,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最重要的。

  第四个问题是:你反思过你的知识观吗?知识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他将以什么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那些把知识视为神圣不可动摇的确切答案的教师,他们不会允许孩子质疑自己讲的或者书上提供的答案,他们不知道人类的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是一种可错的,而且有待下一步实验与追问的东西,所有的知识都不是确切无疑的,人类对什么是知识,怎样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曾经费尽了人类最聪明智慧的大脑,至今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一个教师如果从来没有怀疑过他所教的知识的可靠性,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他从来没有鼓励甚至没有允许学生质疑过教师所讲的东西及教科书上所讲的东西,那么几乎就可以断定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一个现代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所有的知识都是在“猜想与反驳”、“实验与验证”过程中增长的。唯有不断提出问题,然后不断地批驳检验,才能够敲打出一个相对确切的知识来。在你的知识观里如果从来没有过怀疑与批判,那么你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将是多么无趣无味啊。学生这个时候厌恶你是有道理的,因为你作为教师首先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力,寻找了探究的权力,也就是剥夺了他们对知识的一切乐趣,好的学生接下来就以考试分数的乐趣代替对学习的乐趣,而那些差生将以逃学来代替你在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反复讲解与死板记诵。

  第五个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与演说姿态?这既是一个教师应该关注到的教育细节,也是涉及教育的大问题。一个教师的语言其实也是他的信念、教育观及知识观的自然流露。一个内心真诚,敬畏生命的教师,一个对知识执着追求的教师,你很难想像他会使用语言的暴力来伤害学生的那幼稚的心灵。一个教师在讲台上以什么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全然在于他是怎样看待学生的。心中有知识的灌输与教学手段的电气化及技术先进性的教师,他在学生面前也容易把学生视为与机器一样的东西。语言与姿态是一个教师内心世界的最好反映。不要把教师与学生看成是对立统一的产物,这一套陈腐的说教已经害人不浅。教师的世界与学生的世界是完全可以相通的。教师要尝试着回到自己的童年,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就会知道现在的儿童与你当初当学生时一样是多么讨厌某种教师语言及某种教态啊。


    第六个问题:你思考过启蒙问题吗?启蒙有两重含义,一是你作为教师,要意识到你对学生所做的工作只是一个启蒙工作。学生的大脑是有待点燃的火炬,而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点燃火炬的火柴,而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一直可以熊熊烈火般地燃烧下去的蜡烛。即使毁了自己,也不见见得就照亮了你学生的世界。能够照亮学生世界的是学生自己的智慧之火。二是,我们这个民族与这个社会需要重新启蒙。我们仍然生活在蒙昧之中。我们缺乏仰望天空的传统,也缺乏审视心灵世界的习惯。我们讲话还缺乏逻辑,严重缺乏起码的常识,也没有人的起码良知。在这个意义上教师首先要启自己的蒙,因为我们许多教师仍然生活在蒙昧之中。启自己的蒙,然后才可能在学生的生命历程中去启学生的蒙。保持自由开放的心胸与探索的大脑是启蒙的关键。所有的启蒙都是从个体生命觉醒开始的,学会反思,学会质疑,学会批判与重新审问,一个人要经常问一问康德反复问过的问题:我认识这个世界什么?我能够在目前状况下做点什么?我对于将来还可以期待什么?这些就是启蒙的内容。

  第七个问题:作为一个教师有没有艺术判断力与审美力?不要把教师的生活搞得那么古板并且毫无生命气息。生命中不能没有艺术,不能没有美。美是生命质量的象征。一个不懂得欣赏艺术,欣赏美的教师,他的心灵世界肯定是干枯的,生命并不完全是按照逻辑线条来成长的,分数只是一个枯燥的东西,它远离生命之外。艺术是点燃生命的不竭源泉。一个人只有在美的世界里才会有美的心灵,而这一点对孩子的生命来说尤其如此。教师的审美力是一个教师重要的素质。人是按照美的方式生活着的。一个懂得审美的教师,懂得创造美的教师,他本身表现出来的美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资源。教师的生活中如果缺乏了美,那么他的整个教育生涯都将是暗淡无光的。追求美,并且塑造美,在一个细小的儿童心灵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钱理群先生在小学时那个班主任老师在他内心埋下的美的种子,伴随他度过了十八年的流放生活,传承着他度过了“文革”中那最艰难的岁月。美,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和谐的敬畏与欣赏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气质。那种“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看似气壮山河,但不是真正的美,而是一种灭绝人性的残酷。一个社会不能把美丑弄颠倒了,一个教师心目中更不能把美丑的观念弄颠倒了。所有的美是因为敬畏人的生命,捍卫人的尊严才会有的。因为那是人性之美,是自然之美。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