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我省高中新课改还需破解三大难题

来源: 日期:2007-12-14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今年9月,我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11月30日,在长沙召开的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高中的一线教师对三个月来的新课改工作作了讨论与总结。省教育厅用“全面展开,稳妥推进,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形容了高中新课改。

  据介绍,9月前,我省各地针对高中新课改开展了教师培训;9月,全省所有高中新生进入课改。省教育厅认为工作开展“基本健康”。尤其以长沙市一中等为代表的一些学校,不仅出台了详尽的课改细则、具体有效的措施和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实际工作也进展火热。研讨会期间,与会教师观摩了长沙市一中涉及课改全部课程的多堂现场交流课。他们认为长沙市一中的课改实验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改理念,受益匪浅。

  但是,仍有不少学校、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感到困惑,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少全省统一的标准。目前使所有教师感到难办的,首当其冲就是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必修与选修如何把握等问题,都需要有高考方案指导。一些教师坦言教学中有点束手束脚;一些教师甚至担心会“穿新鞋走老路”。

  另外,由于现阶段新课改主要是学校在探索,学校的各自为阵也造成了诸多不协调。如:同一门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课时不同。以物理为例,有的学校每周5节课,而有的学校每周只开2节课。另外,各自学校对学分认定的不同标准还可能给学生的流动造成麻烦。

  因此不少教师呼吁,我省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方案与标准,主要是选修课指导方案、模块结业评价方案、学籍管理方案、学分认定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等。另外,教师们还希望省里能够强化专家引领和指导,出台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二是初高中教材衔接不畅。课改前,我省组织专家选定了各科新教材。经过三个月的验证,对新教材的反映普遍良好,但还需解决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以英语为例,现行的牛津版高中教材有140个生词不作生词处理,而实际上,这140个词在初中人教版、湘教版教材中也没有涉及。这使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感到比较棘手,因为要填补这140个生词,需要半个学期左右的时间,给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业增加了负担。

  另一方面是市面上仍没有一套能够真正体现高中新课改精神的教辅资料。如打着新课改旗号的历史《地图填充手册》中,就存在为数不少的旧知识点,不仅造成教师备课难、学生复习难,还容易给教学造成混乱。不少教师认为,组织专家编写一套真正适应新课改,符合我省教学实际的教辅资料是当务之急。

  三是师资、办学力量与新课程要求存在差距。新课程最大的理念就是给师生减负,但现阶段这种减负体现得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真正融入新课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时间外,新课程教学难度的大幅提高影响更大。如高中学生需掌握的英语词汇量由过去的2000个增加到现在的3500个,提高了75%;历史中全新的史料、史学观大幅增加;地理教材包括必修、选修骤增到了7本,等等。这些都让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各地开展了不少培训,学校也采取了集体备课等方式减低负担,但教师们仍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以市、省为单位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并长期开展下去。

  缺少师资力量,尤其缺少专业教师也是影响新课程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开设课程的教师目前还相当匮乏。不少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主要由原来的劳技课老师担任,或由物理、化学、生物老师兼任,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与课程的专业要求相去甚远。此外,由于从原来二三年级开课扩充为一二三年级开课,即使像生物这类传统课程也面临师资不足。

  新课程对学校的办学力量也是一次考验。被喻为“新课改亮点”的综合实践课,就被学校普遍反映执行成本太高。如果进行一次农村实践或社区服务,学校需要倒贴2~3万块钱。在不少学校还在为办学经费发愁时,这样的课往往只能被“割爱”。据了解,现在我省开设此课的学校不到10%。

  我省高中新课改毕竟刚刚起步,有困难、有问题在所难免。据了解,省教育厅正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将着手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而大家普遍关注的高考改革,也将严格遵循“稳中求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开展。相信随着相关政策、办法的出台,困扰教师的难题很快能迎刃而解。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