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江风雾雨唐家观

来源: 日期:2007-12-21 作者:谌 勇 浏览: 字体:

江风雾雨唐家观

/谌 勇

初冬刚至,应“唐市振兴会”会长陈子山(旭之)老先生之邀,和卫民、金鑫等五六位同仁各自带着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慕名探访了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唐家观,感受了它深幽的江南水乡文化气息,也感受了唐家观人不甘沉寂、自强不息、自主命运、爱乡恋土的深深情结,和他们热忱好客的一片真挚情怀。

作为东坪人,唐家观不过就在家门口,可三十多年了,还一直就没有去过,倒是多次乘车从它对岸的公路上经过,看到过它头枕青山面水而卧的安详模样。

初知唐家观,其实是由于对它的另一个名字“唐市”感兴趣。安化多山,亦多“市”。大凡所谓“市”者,多为旧时十里八乡人物交流、丰繁阜盛之所在,如陆路上之冷市、洞市以及资水沿岸的马辔市、唐市等莫不是旧时安化之通商要道和重要集镇。不过,它们往昔的繁华与热闹大都只依稀在祖辈们还并不十分古老的故事里了。

倒是上学时学地理看地图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一些比例尺相对较小的地图之上,我们也能在找到“安化”的同时,看到对“洞市”的标注,而相反,其它比洞市要大得多的乡镇都无法享有这样的“殊荣”。我想,这或许与它过去在县域交通和商贸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不无关系吧。

其实,在这一点上唐市也许更有优势,因为在过去它不仅有着陆路交通的便利,它还是株溪、渭溪、槎溪等三条资江支流的交汇处和入河口。我们不难想象,在那关山阻隔,全靠一条资水通江达海的年月,它简直就是山里人走向外面世界的希望,它的使命又该是何等的重要了。

然而,历史沧桑改变的不仅是人,更是小镇的命运。据史料记载,唐市开商埠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72年),应与新化、安化置县同时。千年风雨飘摇,它走过了那些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如今公路早已四通八达,可不是与它擦肩而过就是与它隔河相望以致“对面不相逢”。而它就像一位曾经与人华山论剑叱咤风云的英雄,如今已是垂垂年迈,只觉沉舟侧畔千帆过尽,病树前头万木葱荣,而自己只能徒唤奈何!英雄迟暮啊,它觉得有些憋屈和不公。曾经有一段时间,唐市成了杨林乡的一个行政村。这要是换了别的什么地方,兴许也就算了,可它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唐家观哪!心有不甘也是在所难免的,据说后来就有一段“去杨林化”的故事发生,经过争取,如今它成了隶属于县城东坪镇的一个居委会。以前我对此总有些不大理解,然而,当我把它当作一位迟暮的英雄时,我便觉得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了,不知这样的调整和安排,算不算是对这位英雄的一丝抚慰呢?我想应该如此的。

前一天还是冬阳暖照的,不想我们去的时候却是雾雨迷朦。不过,我却觉得,对于探访古镇,这样的天气氛围倒是恰到好处的。八点四十八分,我们一百多名师生分乘五辆汽车从二中南校区出发,不过二十多分钟,车在河边停下来。暂时放下了课业重负的孩子们就像一群快活的小鸟飞进了弥漫在江雾之中的一片竹林。就在这群小鸟唧唧喳喳欢闹的时候,当地人燃放起了迎宾的礼炮,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欢迎。接着七十多岁的老“导游”子山先生手提半导体扬声器如数家珍地从唐市开埠的历史,讲到昔日的繁荣;从这里曾经走出过多少中高级人才和在大革命时期小镇的开明绅士如何帮助刘少奇同志从此脱险的故事,讲到他们如何努力实施“振兴唐市”的计划,向我们介绍起唐市来,最后指着对岸传来机器轰鸣声的工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新近开工的株溪口水电站的坝址所在地,并兴奋地描绘起再过几年电站建成后唐市的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美好前景来。

陈老先生对孩子们的一番演说完毕,便引领我们沿翠竹掩映的河边小径顺着江流往下走。不多时,迷迷江雾之中,小镇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入得街口,一条陌生而又熟悉的青石铺成的街道便引领我们走进了小镇和它的历史。我们这一百多人的到来使原本清幽的小镇顿时显得膨胀和喧闹起来,那些泛着油油水光的青石岩板,仿佛映出了当年乡亲们挑着茶叶、木炭和棕片等山货在码头上穿梭忙碌的身影,我甚至看到了当年资水纤夫们在奋力前行,听到他们雄浑的号子,在雨雾江风之中飘荡,我似乎还闻到在空气中弥漫着煎炸油饼的浓浓香味儿,还有那诱人的叫卖声也隐隐地在耳畔萦绕……

我和路边一位老妈妈打了声招呼,她便热情的将我和卫民、金鑫及再兵、伟峰、竹玲等几位老师迎进了她的吊脚楼。小楼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了,但在我眼里它才是小镇真实的历史。我们抚摸着小楼,与刚才踩着青石岩板有着同样的亲切感,就像站在太和殿的青砖上抚摸着紫禁城的汉白玉栏杆那样的接触了历史,与之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

小镇依山傍水而建,因而并不笔直和规整,拐弯处傍山的老木屋和靠水的吊脚楼甚至屋檐比肩,抬头仰望仅见一线天光,你千万不能小瞧了这些老木屋和吊脚楼,尽管它们看上去倾斜欲倒,可哪一座不是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沧桑啊。一路看来,这些老房子的门牌上许多都写有“某某某旧居”的字样,还真是名不虚传,这样一个不过上千人口的小镇,如今活跃在各地各行业的中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就有七十多人,若说它人杰地灵也许略显夸张,可这对于一个闭塞的山区小镇来说,也的确是可以引为自豪的事情,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个个情系故土,时刻不忘回报乡里,对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无不倾注热情,难怪他们会成为乡亲们的骄傲。

然而,唐家观人好客的一片真情与他们对乡土的那份至爱和渴望改变命运的那份执着同样令人感动。我们一走到街中心那片相对开阔的地方,就迎面看到两幅制作精致的横幅上写道“热烈欢迎安化二中师生来唐市秋登”和“萸江中学是安化骄傲”,四面还有诸如“安化二中对促进安化的发展功不可没”、“祝愿安化二中再创新的辉煌”等宣传标语,作为二中人,我们真的很感动,因为我们觉得它着实透出的是一种真诚,而且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它是家乡父老对二中的肯定和热切的期望,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走过狭长的青石小街,沿溪而上就是所谓兴隆坡,这是十里八乡来往小镇的陆上通道,上山的小路用片石砌成,从山脚一直砌到山脊。山脊之上一座亭楼窈然望江,这是过去乡绅们看到乡亲们来往负重辛苦而捐建的一座茶亭,供他们歇脚喝茶。旁边还有兴隆寺一座,供奉着观音大士和关帝老爷,香烟缭绕,不时有钟磬之声入耳。这是过去人们为出门求财讨生活的人祈祷平安的地方。当然,我们现在所见的都已是近两年重建后的模样了。可上得山来,还真有不少学生成了“善男信女”煞有介事的烧香拜起佛来。我是不信佛的,我只能对他们说,其实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见到这些少男少女们虔诚的模样,我想作为学文科的学生,感受一下佛教文化的氛围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在希望他们一生平安和不断上进这一点上,菩萨的心肠和我们老师的心愿倒是可以相通的。他们求到的自然也都是上上的好签,因而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稚气而欣喜的笑容。今天虽然没有太阳,但我觉得他们的青春和笑靥比之阳光也是毫不逊色的。

正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时候,子山先生说该下山吃午饭了。

一百多人被主人分别安排在几户人家,坐了满满的十几桌,把个陈老先生忙得跑上跑下,不亦乐乎。虽然辛苦,可看得出他却乐在其中。菜肴不算丰盛,却是十足的家常味道,也许是爬山较累,肚子空空,班长谌琳等几位女生都说吃得太饱,有些被撑住了。

席间,热情的主人为我们几位老师每人斟上了满满一大杯米酒。几口米酒下肚,兴致来了,我知道陈老喜欢京剧,于是想请他亮亮嗓子助助兴,他欣然应允,一转眼还不知从何处弄来一把京胡,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请来的那位女摄像师竟然也是一个票友。这下,又是《苏三起解》,又是《穆桂英挂帅》,那一腔一板,一招一式还真是有点像模像样。情急之下,她竟然拉着我要来一场《智斗》,被他们所感染,借着三分酒劲儿,从未唱过京剧的我竟然也没有推辞,要命的是好事的金鑫老师竟操起摄像师的DV机,把这些都一一拍了下来!没办法我只好求摄像师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把这段掐了,否则,就我那水平,肯定会吓跑观众的。可摄像师说无妨,她要的就是这种难得的真实。

雨开始淅淅沥沥起来,好像伸出了挽留的手。可我们也还是要起身告辞了。雾雨中,我们又走在青青的石板路上,穿过那条幽幽的小街,仿佛走过小镇幽幽的历史。

走出街口,回头再望望江风雾雨中那显得有些幽寂和衰落的小镇,心中不禁有些怅然,我不知道是时代遗忘了小镇,还是小镇无意中错过了时代的发展,倒因此而较完整的保留下了它古朴的风貌,到如今反而又成了一种难得的资源,也不知到底是该为它叹息,还是为它庆幸。不过,真正值得庆幸的倒是子山先生他们这些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它的价值所在,并正以前瞻的观念来审视它,渴望藉此而使他们深深眷恋的这方乡土,焕发出生命如火的光华。我知道,子山先生他们为之奋斗的“振兴”事业,还刚刚起步,而要真正达到他们的理想,仅有他们那感人的淳朴和可贵的热忱恐怕远远不够,而我们所能做的却只能是对这一份不甘沉寂的文明深深地景仰和默默地祝愿……

                              2005年11月15凌晨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