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与立意(一)
我们明白高考作文之得失最关键的是审题。下面谈谈作文审题要注意些什么:
1.要准确。
审题要做到“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明确命题意图是什么,不是什么。
比如2000年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个考生把“答案不止一个”仅仅理解为答案的表述方式不止一个,他写道:“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就像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简单计算,1除以2等于多少?有的说是l/2,有的说是一半,有的说是05,其实都是一样,只是标准不同而已。”这种理解没有反映话题的本质意义,“答案不止一个”是指不同的答案,不是同一答案表述方式不止一个,这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而导致的立意偏差。再比如: 2003年的试题,说的是“感情的亲疏” 不是“人情的亲疏”如把它们混为一谈,就是审题不准确了。
2.要全面。
审题要全面,而这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主旨,切异片面,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1995年的高考题,所给材料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这则材料的核心内涵是,“要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考生只能在准确把握这个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可是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语便匆匆下笔,有的写“鼠目寸光与现实主义”,有的写“要纠正‘踢皮球’现象”,都严重偏离材料主旨的中心;也有的写:“燕子最美、要保护鸟类”则完全脱离题意了。这类作文,无论其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完整,语言如何规范,根据评分标准,只能判为四类卷。又如2003年的作文题,所给出的话题是一个“关系”话题,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确是很难驾驭的。“亲疏”是两种感情,只讲“亲”,或只讲“疏”都是片面的,都会使立意偏离命题要求。
3.要注意比喻性题目的寓义。
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其提供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要取其影射的意思,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事论是。又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物——社会——人生。这里不能就事论是去写鸟,因为材料中的鸟,它们相互讽刺、挖苦、嘲笑,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反映,从中可以观照人的种种不良品行。所以要从剖析这种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方面来立意,方能切题。可以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可以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丽的宽容”等。
4.要注意题目中的隐性信息。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
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对同一个玫瑰园,一个小姑娘(姐姐)认为“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小姑娘(妹妹)认为“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两个小姑娘各自根据自己的感性体验作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这一年作文的审题相当难,可以说是自1980年命题以来,考生陷入审题陷阱最严重的一次,三分之一的学生审题不准。
这里的隐性信息是什么?首先是文体。这则材料只能写议论文,不适宜写记叙文;其次是主次,两则材料有主次之分,妹妹的话是次,姐姐的话是主,她的观点有现实性,应就姐姐的话去展开议论;再次是立论驳论之分,宜写驳论,因为姐姐的观点带有很大的偏面性。审清楚这些,基本上就不会跑题了。针对姐姐的片面性的观点,可以写:不要求全责备,不要片面看问题,怎样看待人才等等。
当然这又是一道比喻性题目,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还是需要挖掘它的寓意,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解为(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从第一个小姑娘的看法联想到某些人对改革的片面看法,从而肯定成绩,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也可以把现实社会或一个单位看作是玫瑰园,人才看作是花,个性看作是刺,倡导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再来看一道题
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鉴于此,文章对“好事之徒”的做法应提出质疑,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追求完美”“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就不切题了。)
5.利用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
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称为“题眼”,题眼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如《树木与树人》,重点应该是“树人”;《钓胜于鱼》,重点应该是在“钓”字上。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关键词是“战胜”,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6.要注意命题的时代特点。
现在的作文命题,往往是“因时立意”,有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关注度的意图,回顾历年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作文,都与时代、社会热点和生活亮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结合的都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但已经脱离了原来对知识的简单思维能力的考查,转为探讨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多向思維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考查,作文的开放性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重点考查的观点是价值观。所以学生应关注当今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思考人生。作文则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题小做。
7.利用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