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名师引领

差生变很好的可能性有多大?

来源: 日期:2008-01-14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2008-01-10 22:17:33 原文地址: [查看原文]

 

班上有一个学生,从不良的班级寄入,该家长寄入的理由是让他读点书也好,我告诉他,这个孩子两年多没有读书的欲望,到现在是什么基础都没有了,还会去读书?家长不信,以为读书像是投色子——说不定。现在,这个学生他在上课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墙上的钟,快要下课时,他就不耐烦地提醒老师:下课的时间到了。而且是经常提早两三分钟就开始嚷,而在考试时却经常昏睡过去,睡到下课的时候醒过来,同学问为何能如此准时,该学生说,别的班级的同学下课太吵了。
还有一个学生三年来一直和老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我早就告诉他,不要把心思放在和老师斗智斗勇上,老师是不可能输的,最后输家除了他自己没有其他人,可他不相信,继续斗下去。开学时我问他:怎么样,你的命运我一次又一次地给你测,一次比一次测得准确,你是不是按照老师给你测的命一步一步地走?学生哑口无言。我不客气地告诉他,如果你还想把智力花在努力地和老师斗智斗勇上,你的前途根本就没戏了。他每次在老师提醒之后总要羞愧一段时间,但伤疤好了就依然如故起来。最近上课时他又开始偷偷听音乐,偷偷吃东西,他藏着掖着似乎不让我看见,而我也藏着掖着假装没看见——对这样的学生教育的效果总是太小了,小到老师不愿意对他继续教育,一个学生如果性格被确定下来,要改变的话,几乎是没有太大的可能,只能有所修修补补,老师能做的事情似乎不多了,如果要多的话那就需要日积月累,可谁有这么多的功夫,除非你不管班上其他学生的死活了。
我回过头来看着班上那几个搬凳子摆在后边的几个学生,发现他们在三年内的变化其实是不大的。
我问其他的老师,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气力去挽救,到初三时被挽救上来的可能性大不大?一个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想了想说:很难,如果从小学六年到初中时成绩不好,我这里说的成绩不好,指的是考入初中时成绩低于三十分;还有一部分是表现非常不好,而成绩还可以。他们在初中读好的可能性是非常小。我又问了另外一个也是长期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是否看到小学读不好到初中经过老师教育成绩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学生?这个老师想了想悲戚地说:我从没有看到这样的学生,不仅没有看到,而且从小学上来成绩还可以,到初中变得糟糕的学生倒不少。三年后人变得有些像样的学生是有一小部分,而成绩变得很好,这样的学生,没有。
我想了以后总结一下:
第一,孩子在小学时基础不可以太糟糕了,如果太糟糕了,初中老师很难挽救。我们学校很多的孩子连加减乘除都弄不好,很多最基本的字都认不清,读一个段落都困难,坐站一会儿的耐心都没有,这样的学生和这个年龄段的特有的旺盛精力往哪里发泄?因此,不做正事就要做错事,他们绝对不会甘心于无事可做。因此学习出问题的学生,尤其是男生行为一般也是随着出问题,以致到后来分不清是因为学习偏差引起行为偏差还是行为偏差引起学习偏差了,二者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学校很难有精力和治疗的意愿做介入帮助。
据我所知,农村的很多老师没有这个心思,城市的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样,但我只要看到有的班级人数达到70人左右,我就不敢乐观了,因为一个班级只要人数超过三十人,教师就只能在面上管理,至于单个学生频繁地交流纠偏基本是没有多少的精力去做了,而糟糕的是,有许多城市家长也经常说,老师教了一年连他们孩子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可能性去挽救,除非你家长极力挽救,比如请家教,自己加强教育知识的积累。
第二,不要在重视孩子学习的时候忽略了道德教育,教育孩子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同时也要有利于家庭的人,同时还应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只要读好书其他都不愿管,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到自己本身一言一行也都是在教育孩子,不要把教育理解成你想到教育时才是教育。道德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以及做其他事情在无法找到兴趣的时候也必须做,因为这是责任。自私自利的孩子喜欢凭自己兴趣喜乐来行事,他们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责任心。世间有很多事情不是兴趣在诱惑着我们而是责任使然。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知识的教育,孩子成绩如果出问题,自然会引发挫折感,如果成绩长期无法提高,孩子就会陷入自卑自我否定当中,这是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个经常给他们带来痛苦的怪物。因此就更加讨厌学习,最后就陷入成绩和行为二者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之中。
总之,要挽救一个孩子,如果不在学习上挽救而单单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挽救,那是没有太大的用处的,这样独轮式的挽救只能让这个孩子的行为不继续恶化或者减缓恶化的速度,当然,如果单单只重视孩子的成绩提升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行为的教育,那也是不行,这样的恶果人所共知,这里也就不唠叨。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