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名师引领

状元家庭教育成功的奥秘

来源: 日期:2006-09-21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状元家庭教育成功的奥秘


父母与孩子心灵沟通
现在不少家长抱怨与孩子心灵不沟通,孩子有话不跟自己讲,特别是上了高中更不愿和家长沟通。有的母亲说:问孩子一句他答一句,多一句都不想讲,像挤牙膏一样对付你,感觉很伤心。王极盛认为,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这个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与孩子人格上平等,既做孩子的家长,又做孩子的朋友,心灵沟通就很容易了。
王极盛介绍说,状元的父母与子女不单纯是血缘的关系,还有朋友关系。他们常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畅所欲言,与孩子无话不说,因此能及时对孩子的正确观点加以支持,对不成熟意见加以引导。1999年北京理科第二名杨竞的爸爸说得好:从小要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光有亲没有密是不行的。亲是由血缘关系造成的,要有密的关系,就得感情亲密。他说:把感情自然而然投到孩子身上,他就对你密切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视,希望孩子多背几首诗,多认几个字,在书琴画方面不惜投入重金,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则比较忽视。王极盛告诫家长,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一时的,好的学习习惯却终生有益。状元们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这对我们是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的。
北京理科状元杨颂的母亲宋兰英重视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她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培养杨颂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候一天只写一两句话,这样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培养了杨颂的毅力,对学习也很有好处。辽宁省理科状元祁晓亮对王极盛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他们并不是要我学习什么,而是从小培养我好的习惯。我现在感觉,父母对我好习惯的培养对我成长太重要了。 
人格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通过潜移默化,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心理机制影响着孩子人格的成长。60多名状元中许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家教带来的精神力量。状元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并不算高。他们对孩子教育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春仙的爸爸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母亲不识字,但他们非常勤劳,勇敢地对待困难。他们的人格力量给了陈春仙很大的影响。陈春仙觉得父母非常了不起。信心的力量。
王极盛说,信心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力。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学习不好,不是鼓励、引导孩子,而是冷嘲热讽,说孩子太笨、不争气。其实,这正在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信心受挫,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很好。
1999年全国高考文科状元唐伯贤告诉王极盛,他非常感谢父母。父母从不强求唐伯贤干什么,他自己没有被捆绑的感觉。很多家长限制孩子看电视,可是唐伯贤的父母从来没有这样做,他们相信孩子的自觉性,这是给了孩子信心的教育。2000年湖南省文科状元李双志的母亲平时没有许多的语言,没有许多的教诲,但在处理事情上大度、平和,很有章法。她对李双志很少指责,只有鼓励。看到李双志的优点和优势,就鼓励她发挥下去,增强她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
尊重孩子。
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王极盛问在座的100多位家长:谁从来没打过孩子?请举手。当时仅有两位母亲举起了手。他在北京某中学为280位高三同学讲课时,问谁从小到现在没挨过父母的打?举手的只有8人。多数孩子挨过父母的打,多数家长打过孩子;而多数状元家长没打过孩子,多数状元没挨过父母的打。这一反差说明了状元家长教育孩子成功的深层原因:人人需要尊重,孩子也需要尊重。尊重使孩子相信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好成绩。
做人的教育
王极盛介绍说,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状元的家长们普遍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家教是成功的。他们的孩子不仅学习好,而且德智体全面发展。几乎所有的状元都说,父母要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2000年湖南省文科状元雷蕾有一个同学生活挺困难,爸爸、妈妈就让雷蕾在平时多帮助他。这也是爱心的表现。生活上,父母教育雷蕾要独立、自强,不要依赖父母。
浅谈挫折教育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规定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那么,究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
     其一,来自于家庭。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过份溺爱造成了孩子性格的任性。他们在受到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心理也就是在对其个体需求欲望满足过多,要月亮、不能给星星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其二,来自于社会。我国的教育传统与国外的教育有别。如日本教育很注意对孩子的意志的磨炼,而中国的教育传统则是“三思而后行”;日本教育是要学生学会捕鱼,中国传统教育则是喂学生鱼吃。两者相比,即可看出这也是造成学生抗挫折能力弱的因素之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除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外,更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教育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进行自我解脱,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和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面对挫折应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它,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挫折的发生是经常的,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是生活在竞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近年来,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业已兴起培养提高孩子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这种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由此,我们说挫折教育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而我国把它作为一种教育内容,作为一种教学设计,在一般学校中还远远没有进入自觉阶段。因此,学生在受挫折后,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但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一些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开始了挫折教育方面的尝试。例如,太原市的许多中学在每年初、高中新生入学之际,均对其进行一次短期磨练意志的军训;还有的学校,也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负重自修”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虽然仅仅是个开始,但足以表明,挫折教育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经受挫折的比率在不断增大。笔者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强者,培养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特别是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共识,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上关心和重视挫折教育。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