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心里健康

应激事件与情绪调适

来源: 日期:2011-01-08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生活中的突然遭遇和重大变故,有时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及行为方式。虽然普通人碰上这种极端情况的几率不高,然而,即使是那些不期而遇的小小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我们产生不小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渗透着许多心理学的知识。本来被蛇咬是件小事,把伤口处理好就没事了,可后遗症却大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恐怕逃脱不了“外界刺激——内心体验——暗示强化——习惯反应”这一由应激事件而形成情景性习惯反应的心理模式,其形成过程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次遭遇此类应激事件,没有心理准备或存在片面认知;

    伴随强烈的负面情绪和生理体验;

    消极暗示,快速盲目归因;

    通过自我心理泛化、强化与放大形成情景性习惯反应。

    其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上述情形。一位朋友从小就怕打针,一打针就紧张,倒也没什么别的反应。偶尔一次打完针后,不知何故突然出现过敏反应,大夫检查后说:“一会儿就没事,晕针”。果然,症状三五分钟后消失,只是朋友自此逢针必晕。后经自己翻阅心理学书籍并对号入座——恐怖症,再看矫治——系统脱敏。朋友一嫌麻烦,二也不经常打针,三是还能忍受,遂置之不理。偶尔一次单位组织体检,抽完血后,朋友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再次体验越来越眩晕的感觉时,突然发现身旁有一医疗器械很有意思,就努力集中视线在器械及其英文字母上,后惊奇地发现,就是这么一好奇、注意力一转移,不适反应消退了。这时朋友顿悟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自我解释为什么事情你越在意它,它就越是件事;相反若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真不是件事。朋友恐惧打针的心魔至此消失。

    仔细分析我们身上存在的一些类似不良情绪或习惯反应,不难发现,诸如考试焦虑、强迫行为、恐惧症等都是这样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例子,如有人的晕车症就经过某种应激事件而不治自愈。那么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呢?

    第一,正确对待。在情绪没有完全平静下来时,不要盲目定性,可以试着去回想事件本身,如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周围的人有没有遭遇此类事情,如果有,是如何做出反应的等等。

    第二,慎重归因。偶发事件在伴随强烈负面情绪时,应尽量归因到外界因素或偶然因素中,比如当出现过度考试焦虑时,告诉自己是因为最近身体欠佳或过于贪玩,没有像往常一样准备造成的等等。

    第三,自我积极暗示。比如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只要积极面对,明天一切都会好。

    第四,出现不良情绪体验时,采取一些有效方式缓解。比如找朋友和亲人倾诉、写日记宣泄、做一些放松练习、做平时喜欢的事等等.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