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心里健康

抓住85%的成功机会

来源: 日期:2007-04-11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最近收到了一封自称为“问题考生”的来信:“曾经一度我也不想成为‘垃圾’,我变着法儿想证明自己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其他的才能:给报纸或杂志投稿,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给我回信告诉我我是个有思想的男孩,假以时日会成功的,但不是现在;出生在没落的中药世家,对医学很感兴趣,但300来分的高考分数,让我的梦想成为泡影。但我还不想放弃,只好选择复读,但每每看着我的‘垃圾’分数就很灰心,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永远不会成功……”在很多“非成功人士”的眼里,成功往往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看不到也摸不着,殊不知,在任何机遇面前,我们始终拥有至少85%的成功机会,下面就有请本期《特别策划》的特别嘉宾,为你揭示成功的奥秘:

我是高考的过来人,从山沟里的无名小镇,通过高考一跃进入首都北京读书,应该说一切都是拜高考所赐。在为了高考成功而奋斗的过程中,那些欢乐与泪水、期盼与压力,永远都不会忘记。以至于都过去六年了,我有时还会做这样的梦:班主任突然来告诉我,我的高考成绩不算数,三个月后要重新考一次;或者是我从人民大学毕业了,还想去考北大,又回到高三的那间充满了压抑的教室,和熟悉的同学们一起准备高考冲刺。

 

在中国,高考确实是了不得的大事,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败,还关乎家庭的和谐,甚至关乎家族的荣辱。去年,在广东某地,就发生过一个学生考进北大,家族总动员捐款几十万大办宴席的事情。而几乎每一年,都有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自杀的悲剧,甚至还有家长因为无力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而自杀的。

 

高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是不是真的一旦高考失利,人的一辈子就毁了?考入一本和考入二本、三本,真的是天壤之别吗?或者又像某些极端的高考批判者所说,高考只是压抑人性、扼杀人才的工具,高分低能才是高考的本质?

 

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和怎样的心态来看待高考呢?

 

“高分低能”不是挡箭牌

    一个人想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不具备七种能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考试考的是“智商”,而不是“情商”。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考试成绩好,只能说明他智商比较高,但是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则跟考试没有关系。甚至还有了“高分低能”这种说法,似乎一个人如果分数高了,能力就不行。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担心:我现在努力学习,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取得了好成绩,是不是将来走上社会就会成为无用的人呢?一些明明自己不愿意努力学习的人,也喜欢拿“高分低能”来作为挡箭牌,自我安慰。

 

 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它明显地不符合事实。我国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全都是重点大学毕业,3个清华的,还有两位是硕士学历。在商界,中国现在约2000家上市公司,它们的高层资料都必须公布,所以我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这些上市的公司的老总其中80%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还有约10%的是硕士或博士。

 

 那么,所谓“高分低能”的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记得在报纸上见过这么一则新闻,说某个刚考入重点大学的女生,家里人给她带了几个煮鸡蛋,但她竟然不知道怎么剥蛋壳,因为家里都是父母给她剥的,折腾了半天不得吃,竟然伤伤心心的哭起来。这个事情,便成了所谓“高分低能”的铁证。

 

 这则新闻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不会剥鸡蛋的人我到目前还没有碰到过,但不会削苹果皮的我倒认识几个。其中有一个还是某省的文科状元,名字就不用公布了,是个女生,她亲口跟我说的。情节跟前面相似,也是从家里带来一些水果,但以前都是父母给削,自己不会,怕伤着手不敢轻易拿刀试,直接连皮吃又嫌不卫生,向别人请教吧,都是新同学,丢不起这个人。所以十七八岁的人了,竟然拿一个大苹果没办法,只能吃香蕉(香蕉皮还是会剥的)和葡萄。放了几天苹果坏了,只得扔掉。

 

 那个不会剥鸡蛋的女生后来有没有吃上自己剥的鸡蛋不得而知,不过我的这个状元朋友已经学会了削苹果倒是千真万确。因为她讲完之后就得意洋洋的拿起一个削了起来,虽然削出来的样子十分难看,但上面确实已经没有苹果皮了,而且我在被迫吃下去之后也没有生什么大病。对于削苹果这种“能力”,可以说算是合格了。我就在想,当时他们班上毕业的同学中,会削苹果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只是如今三年以后,能够跟她一样与导师一起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人能有几个?就算她现在还是不会削苹果,我们能不能称之为“高分低能”?而那些能把苹果削得比鸡蛋还光生但总是考试不及格的人,我们能不能称为“低分高能”?

 

 显然不能。

 

 那么,“分数”和“能力”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单纯死读书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后,除了知识基础扎实外,还隐藏着以下这些才能:

 

1.专心致志,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

2.持之以恒

3.有较高的自制力

4.能够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众多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

6.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7.在面对考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态平稳

 

 我认为,以上任何一个能力都比剥鸡蛋或削苹果的能力更重要。除了少数特殊人才外,也比画画、唱歌、踢球、操作电脑的能力重要,实际上,你要想在画画、唱歌、踢球、操作电脑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不具备以上七种能力也是不可能的。更进一步说,一个人想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不具备以上七种能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反之,一个人具备了这七种能力之后,在任何方面想有所成就都应该不会太难。我本人不会画画、不识简谱、唱歌跑调、踢球倒是比较爱好可惜脚法太臭、拿到人大录取通知书之后才买了一本《WINDOWS98操作指南》来慢慢看、上大学之前写的文章连校刊都不愿意发表,可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不通。而且不会洗衣服不会做菜不会叠被子,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过年走亲戚回来必然要被老妈教训一通,因为我见了长辈从来不叫,即使被迫叫了声音也小得跟蚊子一样。但我想没有人会因此否认我上人大的资格,也没有人能够说我“高分低能”。为什么?因为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并在学习中锻炼了以上七种能力。有了这七种能力,即使我什么都不会,一切从头开始,我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以电脑技术为例,我进大学后和几个同学共同创办了一份校园刊物,没有钱请人排版,于是我们就自己练习排版。当时,我们自己没有电脑,借用别人的电脑排版又不好意思,隔壁寝室的豪哥刚买了电脑,我们就给他一个虚职“排版编辑”,然后用他电脑。后来我们第一期杂志出来以后,有个同学看见“排版编辑”上赫然印着豪哥的名字,笑着说:“应该这样写:‘排版编辑:豪哥的电脑’。”

 

 我从最基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学起,然后是WORD,另一个同学学习排版软件PAGEMAKER。我们边学边用,勉强把第一期排了出来。后来又面临图片处理的问题,因为第一期我们拉到了一家图片公司赞助,他们就顺便帮我们把插图封面都做好了。但第二期就不行,我们自己找来的插图太大,软盘装不下,而那时候还没有U盘。我连WINDOWS的“画图”工具都不会用,翻开书对照着一步一步压缩图片,但压缩后的图片很不清楚。于是买了PHOTOSHOP的软件和教材来仔细研究,不仅学会了压缩图片,连图片的合成等其它处理技术也一块学会了。

 

 当然,直到现在我的计算机水平仍然很低,但对我这样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讲,肯定是够用了。至于我上大学以后埋头苦读,遍览政治、法律、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虽然都不够深入,但终于独立写出颇受欢迎的《最高命运——获取最高权力的瞬间》;以及参加辩论,而后演讲,巡回中国,写成《学习改变命运》一书,更是自信写作与演讲水平,在全国同龄人中亦属一流。从我高中时的表现来看,并非在这些方面有什么特殊的天才,实在是因为在大学里能够将备战高考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决心、毅力、专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用于这两个方面的锻炼,如此而已。

 

 麦肯锡公司可能很多中学生都没有听说过,其实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总部在美国,世界五百强有超过一半的是它的客户。它在中国设有分公司,新进去的本科生年薪超过20万。在它的招聘条件中说的很明白,要求应聘者在大学期间“必须有非常出色的成绩和表现”,而且还有一条不便明说的规则“只从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中招聘”,一般的重点大学象什么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他们基本上不考虑。

 

 如果按照一些高考的批判性观点来看,高考是中国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导致了我们对高考的畸形心态。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来自美国的大公司还要如此重视成绩呢?看重名校,说明它重视高考的成绩;“在大学期间必须有非常出色的成绩和表现”,说明它还重视大学的成绩。而且麦肯锡的要求绝非特例,在人才招聘中,欧美跨国公司对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企业。

 

 此外,高考成功,也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的平台。这个也很好理解,通过高考进入一所优秀的大学,你可以拥有高水平的老师,优秀的同学,还有一流的教学设备,也会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也正是高考的目的所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而且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高考考生都有好几百万。如何在这些人当中分配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现在的情况下,高考是最公平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