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做一粒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的好种子
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这些年虽然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我觉得这些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而且属于与我在一条战线上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老实说,我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那么伟大。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成就事业靠的是大家,靠的是团结协作,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支持。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国家的发展也没有止境,希望仍然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我很愿意和大家交流,把我这几十年对工作和生活的一点感悟奉献给大家,并通过大家,奉献给全社会,奉献给年轻的一代。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 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家知道,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我认为,一个人无论本事有多大,如果太自私,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要正直、要乐观,要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我为什么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年轻的时候,我曾亲眼看到5个饿死的人,倒在路边上、桥下面、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啊。这一点对我触动非常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 “民以食为天”,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粮食是宝中之宝,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于是我下定决心,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稻。从大的方面讲,为的就是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外人的欺侮;从小的方面讲,为的是把水稻的产量提上去,让我们大家都吃饱饭。我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功,应该说主要靠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我曾经说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杂交水稻。这是心里话,也是实事。正因为这样,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我都谢绝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去你那里干什么。 其次,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我是1953年大学毕业的,分配在湖南安江农校教书。当时全国都是一边倒,农业科学也是倒向苏联,特别迷信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后来我才发现,被他们误导了几年。怎么说呢?在50年代末,我做了很多试验,都是失败的,没有一个成功。那个时候,我们做了很多无性杂交的试验,比如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想着上面结番茄,下面长马铃薯,结果哪有那样的好事。后来我们又把西瓜接到南瓜上面去,结果长的那个瓜,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象南瓜。1961年我在试验田里观察到一株天然杂交稻,它穗大粒多,籽粒饱满,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可是,当时的经典遗传学教科书上却说,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没有杂种优势。这种论点与我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不相符合。为了探明究竟,我作了多次试验,结果确证了水稻与异化授粉作物一样,同样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现象。从此,我坚定了信心,开始研究和培育杂交水稻,终于取得了三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三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我不想居功止步,而是不断考虑杂交水稻的创新研究,又相继进行了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促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搞科研也象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落在别人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总比原地止步要强,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第三,要埋头苦干,不畏艰辛。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搞科学研究首先就要不怕挫折,怕挫折就不要搞研究了。搞任何事都有困难和挫折的,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的?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和精神。遇到了挫折不放弃,而是注意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向前走。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中间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不少,有时真的到了濒临绝境的地步了,但是还是不悲观、不放弃,而是想办法去补救,最后都挺了过来。其实仔细想想,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或者失败,起决定作用的最终是顽强坚持的毅力。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本来就是个苦活累活。特别是在水稻开花的时候,赤日炎炎之下,我和我的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劳作。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我们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坚持下田坎。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的出现有5个字,那就是‘知识加汗水’。在知识的土壤里,用汗水才能浇灌出灵感的花朵,“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吐清香。”科研的艰辛,科学精神的内涵,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感触最深。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 第四,要淡薄名利,踏实做人。毛主席说过,人怕出名猪怕壮。我现在是有点小小的名,但是就感到很不自在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开玩笑,说我在填表时,应该在爱好一栏填“自由”,在特长一栏填“散漫”。现在我还是喜欢自由自在,最怕兴师动众。太隆重太正式,反而使我感到拘束,当个普通老百姓是最好最自由的。我现在得到的荣誉和奖励不少了。还有人说我是“新神农”,国际上有人称我是“杂交水稻之父”,甚至说什么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个我是不敢当的。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探索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竿头当尽头。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我现在也有钱了,几任总理都给了我1000万的科研经费,2001年,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奖了我500万,省政府也给了300万。这些钱,无论是科研经费,还是个人奖金,都很充裕。我从没有想过要过奢华的生活,对物质的享受看得很淡,我觉得我生活很好,钱够用够花就行了。个人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伙食以清淡和卫生为贵,每天大鱼大肉是吃不下去的。我穿的衣服以朴素大方为主,最贵的也就800块钱一套,打扮得再好,也不见得高贵。这些钱绝大部分都是用来搞科研。我还设了一个袁隆平农业科技基金奖,各方面凑了一些,大概有1200万,用利息做奖金,每两年要拿几十万块钱来发奖。我想,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出类拔萃的人才,我有责任为激励和培育这样的人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中国的水稻文化是很悠久的,我在这方面只做了一点点工作,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现在年岁也大了,但我身体还很好,一点也没感觉到老态。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是: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要身心健康,还要有一股子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也不怕权威,这样你才会少走弯路,少留遗憾,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我的信念是:通过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共同努力,中国不仅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我们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与几个助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我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吃饱、吃好,而且要让全世界的人民吃饱、吃好!(本文是根据袁隆平在“袁隆平院士媒体见面会”上的讲话整理改编而成)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