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心里健康

中国人的“高考敬畏”进入高潮了!

来源: 日期:2007-06-07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今晨起,中国人的“高考敬畏”进入了高潮——

  无论是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偏远僻静的城镇,还是刚遭受地震蹂躏的西南灾区,全国1千余万考生,在身后父母殷切的目送下,潮水般涌入一个个考场,开始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测验”。目睹这一幕,与孩子的懵懂混沌相比,家长们往往更容易百感交集、思昔抚今。

  高考何其重要!三十年前,正是重新恢复的高考,将无数有志青年从现实的泥潭拉了上来,彻底改写了他们的人生;今天,虽然高考不再是“草鞋”和“皮鞋”的唯一分水岭,但仍然是阶层流动的“主渠道”,多少贫寒家庭的孩子更是将“读大学”看成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独木桥。

  正因承载着这样的重量,对考生和家长而言,高考成了一次“涅槃”,过程虽漫长痛苦,未来却令人无限憧憬。这种情绪蔓延到整个社会,便蔚然而成一种“高考敬畏”——高考期间严查市区噪声、警方表示将为高考提供“最高安保待遇”、严肃的央视新闻将高考的消息放到头条播出、高考期间的天气冷暖成为报纸关注的焦点……华夏共叹这一日,九州同吟高考苦,是为中国特色之“高考敬畏”。

  于是,有人说:“高考被放大了!”又有人大声疾呼:“高考早该走下科举的神坛!”其实,如果一场考试关系无数人(尤其是那些穷孩子)的命运,从而引发周围人们的关注和敬畏,那么这就不是“放大”,而是真实投影;试问,“高考走下科举的神坛”后,是砸碎神坛,还是让另一种“测验”登上神坛,谁有更好的办法?

  高考是全体考生的高考,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更是穷人的高考。“科举”,即“设科取士”,本义就意味着公平,从1千多年前产生的那一天起,它便意味着对以往腐朽不堪的世袭制和举荐制的一次革命,它让普通人从此得到一种制度化的机会,通过苦读向更高社会阶层攀登(只是后期的“八股化”才让它也走向了腐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阶层流动,让社会充满生机。直至今天,高考虽因“一考定终生”久受诟病,却也因其高度公平性而扮演着二次分配机会的角色。其实,即使在发达的美国,底层家庭同样视“考上大学”为全家第一大事。如果说死亡让穷人、富人在生命的“终点”上得以平等,那么高考可谓是让穷人和富人在生命的“1/4点”上得到了一次平等竞赛的机会。中国如此,外国亦然。

  高考让人生更完整。从前有一句话:“不经历高考,人生便不完整。”那个异常沉重的“黑色七月”,磨砺了一代代少年人的心志和毅力,“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温室里的花儿,经过这一番苦战,方能抖擞迎接人生的另一些风雨。

  而且,三十年来,社会日益开放,高考也日益开放。从“我想唱歌却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自古华山一条道”,到今天的“二次高考”、港校抢生源、“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正在一步步走向完善和科学,其中“赌”的成分也日益减弱。也许有一天,高考会变得不再那么可怕,附着在它身上的偶然性、暗箱操作等等都一去不返,而真正成为孩子们学识、能力和素质的从容不迫的比拼。到那时,“高考敬畏”将烟消云散。高考,将真正成为孩子的高考,而不再是家长和社会的高考……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