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一个时代和国家的拐点 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季,寂落十年的高考再度复苏,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从此,“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这个寥廓国度的每个角落,与改革时代的浩荡潮流竞相呼应。 是“恢复”高考,还是高考改革 五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似乎永恒处于变革之中,有时激烈有时温和,但变革是主旋律。说“恢复”,好像完全回到文革以前的高考,有些贬低其意义。77年高考实际上是一场高校招生制度重大变革的开端,不是完全“复”17年之旧。 1977,恢复的不仅仅是高考 30年后,当年的27万幸运儿已经成为共和国各项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迅速填补了十年动乱给中国带来的人才断层,为共和国建设、为改革开放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本,成为了民族精神中最值得称道的一部分。 戴家干:高考需改革而非“革命” 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更重要的是重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高考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让大家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 |
|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1977年10月12日,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7年11月3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同时,新一轮高考改革揭开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 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二十五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 2003年实施了二十多年的七月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告别酷暑。 2004年湖南高考自主命题。 2005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高考移民”的大讨论。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试水”自主招生。中国政法大学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计划,解决高考 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 2007年恢复师范生免费的制度从中央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有望于今年9月1日开始实行。 |
|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次招生,报考人数约570万,录取人数约27万,录取率为4.7%。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 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已达275万人,增幅高达54.6%。 2006年,报考人数约950万,录取人数约540万,录取率为56.85%;到2006年底,我国高校毛入学率 已达22%。 2007年,我国高校报名人数约1010万,计划招生570万,均创历史纪录。 在恢复高考的30年间,大中专学校共录取了3600万人,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
|
|
|
陌生·压力
|
|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160万人。这是迄今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全文] |
|
“春风重度玉门关”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 10年间,他们的手上,过早被镰刀,工厂的机器打满了老茧,考卷对他们很明显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事物,有很多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报名参加这一考试的。 带着懵懂参加高考: 30年前参加高考时,大多数人还有一种懵懵懂懂的茫然;30年后的高考已成一种关注度极高的社会工程。高考之变折射社会之变,希望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理性。 1977,那年青春的悲欢: 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时代,这些学生不知道高考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什么是填报志愿,更不知道三年的大学和四年的大学有什么区别。对于那年的高考,姚强始终在以一种敬畏的口吻强调着,那是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
激动·期待
|
|
三十年前,断裂10年之久的全国高考终于恢复。从此,这个国家和她的孩子们与高考结下了不解之缘。1977年的那场赶考,无疑是一个写满感激、充满希望的开端,一个开启未来、释放可能的新起点。[全文] |
|
一则消息搅动天下士子的心灵: 一位78级学生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 老中青三代求知欲“集体爆发”: 或许正是知识的严重匮乏,使他们树立起了一种令人敬畏的“务实态度”,对学习充满了强烈的欲望,求知欲“集体爆发”。 俞敏洪:我的三次高考: 即使你们努力了考不上,在地里干活累了,拿着锄头看看天上的云,还可以想想“我那时候曾经考过大学”。这样富有诗意的鼓动让我们心情十分兴奋,全班的农村孩子都报名参加了第二年的高考。 |
|
让考生心平气和地走进考场 一些家长不仅盲目给孩子买补品,还带着孩子到医院,要求给孩子做高压氧、注射蛋白质增强体质,开止痛片刺激脑力,开安定片助睡眠。在有些城市,月薪不菲的“高考保姆”供不应求,豪华“高考套房”生意火暴……这些现象,表面上是在关心考生,实际上却加剧了考生的心理紧张。 |
|
高考迷信四起
|
|
烧香、拜佛、抽签、问卦……临近高考,武汉的不少寺庙
禅院香火旺盛,热闹非凡。一些学生和家长为了祈求高中,不惧高温,不怕高价,四处烧高香“抱佛脚”。[全文] |
|
考前祭神灵 此风不可长: 高考前部分寺庙禅院的旺盛香火,说明当前社会有关应考的精神和心理辅导工作还存在缺失。一个孩子除了良好的学习成绩,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高考,破除“迷信”才能三十而立: 有些更直接的迷信诸如考前拜佛、烧香、抽签等,在高考前夕十分盛行。高考前后的“迷信”行为很大程度上缘于对高考的过度“迷信”。 高考学子烧高香抱佛脚谁之过: 学历,是人们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经历和证明。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透过当今高考学子烧高香“抱佛脚”的表象,我们看到的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人们对以高考为途径获取学历的“狂信”。 |
|
|
|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