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心里健康

三十年高考

来源: 日期:2007-06-07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三十年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断裂的全国高考终于恢复。风雨兼程三十载,高考、教育乃至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大众的高考心态也随之悄然改变。
  回首那个无法复制的年代,对比最初的激动与当下的急切,起起伏伏中,不变的是国人对教育公平永恒的追求,思考的是大众心态变迁所折射出的教育信号……

1977,一个时代和国家的拐点
  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季,寂落十年的高考再度复苏,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从此,“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这个寥廓国度的每个角落,与改革时代的浩荡潮流竞相呼应。
是“恢复”高考,还是高考改革
  五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似乎永恒处于变革之中,有时激烈有时温和,但变革是主旋律。说“恢复”,好像完全回到文革以前的高考,有些贬低其意义。77年高考实际上是一场高校招生制度重大变革的开端,不是完全“复”17年之旧。
1977,恢复的不仅仅是高考
  30年后,当年的27万幸运儿已经成为共和国各项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迅速填补了十年动乱给中国带来的人才断层,为共和国建设、为改革开放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本,成为了民族精神中最值得称道的一部分。
戴家干:高考需改革而非“革命”
  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更重要的是重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高考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让大家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1977年10月12日,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7年11月3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同时,新一轮高考改革揭开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 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二十五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
  2003年实施了二十多年的七月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告别酷暑。
  2004年湖南高考自主命题。
  2005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高考移民”的大讨论。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试水”自主招生。中国政法大学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计划,解决高考 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
  2007年恢复师范生免费的制度从中央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有望于今年9月1日开始实行。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次招生,报考人数约570万,录取人数约27万,录取率为4.7%。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
  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已达275万人,增幅高达54.6%。
  2006年,报考人数约950万,录取人数约540万,录取率为56.85%;到2006年底,我国高校毛入学率 已达22%。
  2007年,我国高校报名人数约1010万,计划招生570万,均创历史纪录。
  在恢复高考的30年间,大中专学校共录取了3600万人,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回忆高考三十年 高考体现了起码的公平
  我自己从小就渴望读书。当时的环境较宽松,使得我能够凭着自己的兴趣阅读,顺利读完大学。尽管如此,我仍然对当年的高考充满感念,它让我体验到什么叫机会平等。 [全文]

  
  陌生·压力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160万人。这是迄今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全文]

“春风重度玉门关”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  10年间,他们的手上,过早被镰刀,工厂的机器打满了老茧,考卷对他们很明显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事物,有很多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报名参加这一考试的。
带着懵懂参加高考 30年前参加高考时,大多数人还有一种懵懵懂懂的茫然;30年后的高考已成一种关注度极高的社会工程。高考之变折射社会之变,希望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理性。
1977,那年青春的悲欢: 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时代,这些学生不知道高考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什么是填报志愿,更不知道三年的大学和四年的大学有什么区别。对于那年的高考,姚强始终在以一种敬畏的口吻强调着,那是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激动·期待
  三十年前,断裂10年之久的全国高考终于恢复。从此,这个国家和她的孩子们与高考结下了不解之缘。1977年的那场赶考,无疑是一个写满感激、充满希望的开端,一个开启未来、释放可能的新起点。[全文]
一则消息搅动天下士子的心灵:  一位78级学生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
老中青三代求知欲“集体爆发”  或许正是知识的严重匮乏,使他们树立起了一种令人敬畏的“务实态度”,对学习充满了强烈的欲望,求知欲“集体爆发”。
俞敏洪:我的三次高考:  即使你们努力了考不上,在地里干活累了,拿着锄头看看天上的云,还可以想想“我那时候曾经考过大学”。这样富有诗意的鼓动让我们心情十分兴奋,全班的农村孩子都报名参加了第二年的高考。

让考生心平气和地走进考场
  一些家长不仅盲目给孩子买补品,还带着孩子到医院,要求给孩子做高压氧、注射蛋白质增强体质,开止痛片刺激脑力,开安定片助睡眠。在有些城市,月薪不菲的“高考保姆”供不应求,豪华“高考套房”生意火暴……这些现象,表面上是在关心考生,实际上却加剧了考生的心理紧张。

 
  高考迷信四起
  烧香、拜佛、抽签、问卦……临近高考,武汉的不少寺庙 禅院香火旺盛,热闹非凡。一些学生和家长为了祈求高中,不惧高温,不怕高价,四处烧高香“抱佛脚”。[全文]
考前祭神灵 此风不可长: 高考前部分寺庙禅院的旺盛香火,说明当前社会有关应考的精神和心理辅导工作还存在缺失。一个孩子除了良好的学习成绩,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高考,破除“迷信”才能三十而立: 有些更直接的迷信诸如考前拜佛、烧香、抽签等,在高考前夕十分盛行。高考前后的“迷信”行为很大程度上缘于对高考的过度“迷信”。
高考学子烧高香抱佛脚谁之过: 学历,是人们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经历和证明。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透过当今高考学子烧高香“抱佛脚”的表象,我们看到的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人们对以高考为途径获取学历的“狂信”。
 
  高考经济火暴
  近年来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极易导致畸形发展。甚至有专家指出,它是靠“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的”。[全文]
暴利“高考房”:暴利“高考房”也是权力寻租的结果
         学校心中清楚得很,规定“统一午休”,家长纵然知道学校在做“二房东”,也不至于在高考这个“非常时期”为一点钱与学校计较,弄坏了自己心情。
         齐心协力把高考办成“高考节”目的何在
作弊诱惑:防止作弊、确保公平:高考的基本立足点
      农家子女打破户籍藩蓠跳出农门的唯一路径几乎就是高考这座“独木桥”。在“分数就是硬道理”的现实语境中,发生千万考生绞尽脑汁甘冒风险的作弊现象自不为奇了。
      坚决打击高考作弊教唆和牟利行为
临考“乱投医”: 当高考的考场变成药物的比拼场  面对烽烟四起的高考大战,你能处之泰然吗?分数是硬道理,只要能考来高分,就是毒药,也只能先喝下去再说。
         临考“乱投医” 都是高考惹的“祸”?  “冲动是魔鬼”。家长朋友们,在你“冲动”之前,想想医学专家的忠告,想想自己孩子的健康,想想自己冲动行为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千万别“赔了夫人又折兵”。
 
  平常心难觅
  在我们重新检视恢复高考三十年时,回顾它为社会解冻带来的往日荣耀时,我们更应该积极思考的是——通过高考,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究竟要树立怎样一种品性与效力,标榜怎样一种精神气质。[全文]
高考,没有平常心难有真“关爱”: 虽然一再扩招,独木桥宽了不少,但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注定有人要排在孙山前,有人要排到孙山后。如果家长自己都无法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烧香、拜佛、抽签,用异于平常的、“关心到牙齿”的种种举动,制造出无形的紧张氛围,如何不让孩子感受得到?
  面对高考,保持一颗平常心
  时评:孩子,你可以笑对高考
  明天高考,家长还是别陪考了吧
  不紧张,不紧张……我叫不紧张
  何时才能像芬兰人那样轻松对待高考?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