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心里健康

高考备考冲刺十八字诀

来源: 日期:2008-03-03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高考冲刺越是进入白热化阶段,就越要讲究章法,既不可急躁冒进,也不可在题海中死练。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之所以能坐上第二把交椅,除了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科学备战。高考如赛场,既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情,更要有“四两拨千斤”的科学备考。那么,在最后一百天里该怎样备考呢?下面,我把我们高三一线教师给广大教师、家长、考生的建议归结为:降重心,回教材,常小练,善纠错,重规范,勤交心——“十八字诀”,与广大备考师生共勉。

一、降重心,以求高考大盘阳线。

尽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竞争也比较激烈,但高中的基础教育地位决定了高考不可能像学科全国联赛那样命题;尽管命题上的能力立意取代了知识立意,考得越来越活,考死记硬背再也吃不通了,但“万丈高楼平地起”,走都没学会,怎能跑好呢?我们一定要重视基础,比如概念,比如教材上的单个知识点要弄懂。

此时,可能有同学会迷惑,这不是让我再学一遍高中教材,短短一百天,怎么成呢?其实,这也正是我要强调的。我们不论成绩好还是差,肯定有一些考点已经掌握了,而学科的考点总数是固定的,掌握一个就少一个。因此,不要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个考点,今天弄不懂,明天再来;如果只求速度不求质量,那么,既是复习一百个知识点,那也是瞎子点灯。你想啊,考任何一个考点,你都似是而非,结果,不啻于猴子掰包谷,一个都没有到手,那才叫费力不讨好呢?

有的学生可能会犯嘀咕,让我成天画蛋,我啥时才能成为画家呀!其实,这正是达·芬奇的老师的过人之处。基础掌握牢*了,一旦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加大了,比如高考试题,做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因此,奉劝考生,不要贪多求深。

至于老师,上课一定要少讲。你总是怕是学生没掌握而讲个不停。你想过没有,学生就算是录音机,也该有机器自检的时候吧。“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呀!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消化时间。见过牛吃草吧。它白天总是拼命的吃,等到休息时才慢慢地反刍。这样像牛那样大的两个胃才能填饱,像牛那样大的身躯,营养才跟得上。有人可能会问:那就让它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吃好了。这可能吗?因此,我们对待学生就要用用仿生学的知识,从牛吃草上面汲取精粹。因此,建议我们的备考老师,夯实基础,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你不累,学生不苦,何乐而不为呢?

二、回教材,以求高考内容一个都不能少

有人一看到这个标题,就会端出叶老的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来反驳。其实,叶老这话是针对“教教材”的老师而言的,我们考生用教材也不是背教材,那不成了科举了?我们要谨记叶老的另一句名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教材为蓝本,从中习得知识框架,习得知识点。就好比修房子,教材就是设计图纸,是砖,是瓦,而我们考生的任务是学会把砖瓦砌成房子。能力强的,还可以摸索出设计房子、房子选料的方法。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宪法”。考生一定不要撇开教材,复习阶段,一定要拿出一些时间回扣教材。只不过此时要有知识树的意识,要将单个知识点综合起来,学会运用。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再现知识点。

老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用好教材,不必面面俱到。着重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迁移、整合,拓展、延伸,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定学会放弃,大胆地取舍。对于优生,最为基础的,可以粗略地扫描一下即可;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要勇于删减哪些自认为短时间内难以弄懂的知识点。可能有同学和老师会说,你让我删这个,删那个,我还怎么考大学呀!其实,你可以算这样一笔账:高考试题,在学科内的难度比大致为中低档:高档=8:2,也就是说拉开差距的题目就百分之二三十。我把那八成的基础题做对80%,750分的总分我就得到了450分以上。可以说,2007年的高考本三调档线就这么上了。你再做对一些中高档题目,500分以上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是高考以不变应万变的窍门。

三、常小练,以求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很多学生通过上学期的一轮复习,头脑中已经初步搭起了知识网络,但怎么考试的时候还是长进不大呢?有的同学跟我说,不复习还清楚,一复习就糊涂了。其实,过来人都知道,高考备考就是一个清晰→糊涂→清晰的过程,好比跑步有个生理极限一样,此时似乎“山穷水尽”了。这是,考生一定要咬紧牙关,克服备考中的“高原现象”,等通过练习挺过去了,自然就会“柳暗花明”的。

小练习的考点指向性很明确,学生可以很快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这样更有助于因材施教。

那么,怎样渡过难关呢?我们绵阳市行之有效的法宝就是小练习。每次考查数个知识点,时间15分钟左右。学生看到试题量不大,不会产生腻烦心理,更不会产生畏难心理。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定时训练,老师可以及时评改,信息反馈快,可以及时矫正第二天的复习。

根据“遗忘曲线”,周练设计题目的时候可以分作两块:一块是上周易错考点和普遍出错考点的再强化,一块是本周复习内容的检测。至于按考点的专项训练,属于能力层级A(记忆)的,需要与习惯性错误(如语文学科的拼音、文字)斗争的,可以反复练习;属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几个层次的,对能力要求高些,通过小练习习得答题技巧,掌握答题方法,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对于踩线生或是特优生,老师可以面批,当面指出其知识缺陷,帮助其学会答题思路。师生每次考试后,要进行失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准病因,找准突破口。

教师手里可以有多种资料,学生只能拥有一种,至多两种资料,切莫贪多。囫囵吞枣,吃多了撑死,那可不好。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对资料进行“剪刀加浆糊”式的整合,记住,是自己的学生的学情决定你怎么教、练什么。

四、善纠错,善积累,不给高考留下遗憾的借口。

很多考生,尤其是补习生都有这样的感概:要是我去年高考注意了这个习惯性错误,我还复读个啥!其实,这种习惯性错误,如果平时刻意关注它,通过纠错本(错题积累本)的方式,提醒自己平时时时注意,到了考试的时候,新的正确的习惯就能发挥正迁移而不是负迁移的作用了。

纠错的时候,要注意按考点归类,分析的时候,要注意是知识性丢分还是过失性丢分。其中过失性丢分可以完全避免。比如因为紧张而看错了题目,审错了题,比如书写笔误,没有看到试卷背面还有题目等等,都属于过失性丢分。这一点,平时要进行心理疏导和训练。

另外,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比如先浏览试卷,稳定情绪,确定答题策略。要用好草稿纸,即使草稿纸也要规范书写,便于检查。可以把草稿纸分成四等分,分板块演草。还要分清机读卡是横式的还是纵式的等等,都要平时训练。到了考试的时候,习惯成自然, 就不会犯那些低级错误而后悔一生了。

要重视积累,尤其是语文、英语和文科的政治、历史、地理更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高考前的备考积累主要是对需要记忆的东西的积累。一定要归类记录,要学会整理复习笔记,可以表格式的,也可以对易混知识点的比较式的,还可以是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树。总之,把教材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就行。理科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乃至数学也要重视积累,其基本概念就需要熟记。当然那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当你有了足够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化积淀,就可以得心应手,从容应对高考了。

五、重规范,赢在高考考场,笑在成绩发榜。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求得公正,阅卷的时候就十分重视规范答题。事实上,命题组和评卷组为了求得公正,总是软硬两手抓,想办法把柔性的考生答卷刚性化,即:考生的答案不可能与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的要求一致,就是所谓的“软”;评分时尽可能把抽象复杂的思维和语言刚性化,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对于备考老师和考生而言,可以做的是如何使答题在格式上规范,卷面上整洁,表述时力求或严谨,或生动,注重科学性,讲求用学科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表述。因此,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记忆这些术语,比如语文学科的对比与反衬,就不能混为一谈,更不宜用近义语表述。

考生要注意书写规范、工整,答题时要思路明晰,可以分点作答,因为评卷时是踩点给分。平时训练时,我们也要给学生灌输考点意识,学会揣摩命题意图,也就是一看到试题就要明白命题者想考我哪个考点,我该从哪个角度、哪些方面答题,如何做答,就是人们常说的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比如,看到一个4分的题目,就要根据试题揣摩可能有几个得分点或几个步骤。看到选择题,要明确这种题型可能从哪几个方面或角度设置干扰项。这样,胸中有竹,高考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六、勤交心,师生形成合力,共谋高考大业。

什么是“教学”,就是教者的教与学者的学的多向交流。以前往往是学生不懂来问老师,学生的学受制于教师的教。另外,有时我们的备考往往是学生个人,老师个人单打独斗,很少想到要优势互补,要“六条腿”走路。考生和老师往往认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以为我帮你上去了,我就得下去。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现代社会,有没有合作意识,是能否成功的关键素质。

学校、教师要做好“四落实”。这四个落实是:落实备课组会、落实科班教师会、落实学科分析会、落实个别辅导。

学校、教师可以集备课组(学科组)的智慧,研究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消化知识,通过迁移形成能力;班主任通过班科会,及时与科任教师通气,交流学生近一段时间的思想、心理,学科情况,薄弱环节,治跛情况。我们往往受“短板理论”的影响,认为把薄弱学科补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补差科固然重要,但拔优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优势学科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比薄弱学科的补差更容易些。

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和批改都要以这个为出发点。师生可以一道,根据考点或知识板块,制定涨分目标,确定涨分点,看看哪些考点还可以弥补,哪些考点来不及了,就大胆舍弃。

教师要关注踩线生和特优生,多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我想:只要师生科学备考,打赢高考攻坚战,是有把握的。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