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园地>心里健康

最后90天:“理”比“做”更重要

来源: 日期:2008-03-08 作者:佚名 浏览: 字体:
 
    “学而不思”是很多高三学生苦读而进步甚微的症结所在。笔者私自揣度,这恐怕也是个千年流弊了,否则孔老夫子怎会讲“学而不思则罔”呢?
    “一头扎进题海,不顾不管地做起来,那是很没有效率的做法!”这是去年上海高考物理满分获得者庄洁婧同学的心血之语。现在离08年高考已经不到百天,大运动量的训练也应告一段落了,最后阶段的复习,更要强调一个“理”字——抓住“理”这根串联知识的大麻绳,才能把训练成果转化为考场上的战斗力。
    那么,如何“理”呢?
    第一,“做”是“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前期大运动量的训练做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解题方法都是印象模糊的,又能理出什么头绪来?“理”是攀登,是升华,如果地下没有地基,没有台阶,那就无异于期待一步登天的荒诞。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更是如此,一位沪上数学名师就讲,再好的数学老师,都不可能像百家讲坛的讲师们那样,只要讲得足够精彩,台下观众干坐着听讲就能长知识;反之,必须通过必要的训练,才能牢固掌握知识点。
    第二,“理”要自己来。有些同学喜欢看参考书上总结的必会知识、解题技巧、注意点等,这是对的,但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按照两本“考试圣经”——课本和《考试手册》,辅以高质量的参考资料,复习完一章知识后,知识要能回答下述问题,才算“psss”。
    ■这章讲了什么问题?核心概念、知识点的定义是什么?
    ■这章知识是如何展开的?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
    (以上两点可用“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检验;此外,如果是文科的内容,还可以试试“自己讲课父母听”或“自己讲课自己听”的做法,转换角色当老师,可以查出自己的知识漏洞)
    ■这章的难点、重点、考点是否已经明确?
    ■解题中有什么主要解题方法?有什么常用技巧?有什么常见答题错误和命题陷阱?
    (以上两点可通过重做经典例题、反思以往错题来实现。)
    第三,“理”与“做”要结合起来。“做”—“理”—“做”,高三的学习就是这样往复循环,但每次“做”的感觉已不一样,正所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理”后再“做”,必能思路更清、步序更明,如“庖丁解牛”——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最后阶段的“做”,那是“精做”,即高质量的做,每做一道,必有所思;每完成一卷,也必有所想。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虞洵捷同学在总结自己的高三学习时,强调“认真”比“用功”更重要。他是这样解释的:认真”和“用功”不是一个概念。通俗地讲,花很多功夫,做很多练习叫“用功”;而“认真”则更有“技术含量”。拿单纯的练习来讲,“认真”做一道题不仅意味着得到结果,而是搞清楚怎么做,乃至为什么要这样做。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建设要“又好又快”,高考复习也是这个道理,特别是最后阶段,更不能盲目片面追求数量,而应把好质量这一关。质言之,最后90天,我们就要像虞洵捷提倡的“认真”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谨记“理”比“做”更重要。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