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许多爱好的话,喜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一个人一辈子忙来忙去,只忙两件事,一件是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忙,另一件是为自己的爱好忙。我大概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忙的较多一些。
不久前,学生向我提出了不少问题,却因他事耽搁,拖了好长时间,偶挤一时作答,盼指正。
一、学生问:
今天,我们应该诚心诚意地环视四周,看一看公共汽车和商场中的人们,看一看坐在打字机后面涂脂抹粉的可怜的姑娘,扫一眼奔波劳碌的家庭主妇以及捶胸顿足的男人,在这些地方还有隐含生命的平稳之流吗?在这里还有静穆之感吗?
答:
无疑,我们每个人都要快乐地走好人生路,并为之追求、奋斗。尽管追求奋斗的历程是艰辛的,但不应该以此为理由影响我们快乐的心态。
人们常说,一辈子就两个主题,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两样要都做好,是很难的,但难不住我们会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
我想从另一个视角回答你的问题。
看着每日里,各个场面,各个角落,奔忙、坐忙、闲忙的人们,我马上想到了演戏。每个人何尝不是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某种角色,尽管有时是不情愿的。可以,这样讲,人就是为了某种角色而出生,登上人生舞台的。小有小的角色,大有大的舞台。人物的大小,不能看他拥有多少权力、多少财富、多高地位,要看他做了多大的事情,和别人交往有多深。
生活中、工作中、经济上、政治上及军事上等等哪一样不是上演着一幕幕愿看的、不愿看的各种“戏”?真是高潮迭起,险象环生。难得有平稳之态势,静穆之感验啊!
二、学生问:
有的人说,是树在动,有的人说是风在动,那么真正动的是什么呢?
答:
是树在动,还是风在动,这是一位佛教信徒向护佛大师的问话。答案是什么呢?不少人知道,是人的心在动。
是啊,心态是这个世界在人的灵魂深处的感应。同一个环境,同一件事情,有人怨,有人喜。这个世界原本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谁也不能说得十分清楚。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只是人的认识逐渐迈向真实的一个小小的步伐,人类永远也走不到真实世界的深处。每一样杰作都是在盲人摸象。如果能不断走向真理,走近真理,不走回头路,可以看到真理反射出的璀璨的光华,便足以证明人类的智慧和伟大了。
三、学生问:
您曾说过您的苦恼,您希望中国教育发展成为个性化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教育、多元化教育、素质教育等,那您现在还在苦恼这件事吗?作为学生,我想走进您的内心世界,很想为您分担解忧,可是我不知道,我怎样才能减轻您的忧愁呢?
答:
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只有,只应该有一个,就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特别是实现人生的幸福。教育不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那要教育干什么。
怎样才能通过教育,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我看,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让人具有出生时并不具有的诸多才能和素质,来应对和克服人生道路中的各种阻碍和苦难。对阻碍和苦难的脱离,就是人生幸福的到来。
各种宗教派别的灵魂追求,就是让人们脱离人生中苦海般的煎熬。但我认为,不如良好教育来的快,来的实惠。
至于个性化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教育、多元化教育、素质教育等。这些都是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方式、手段和指导思想,是人们对教育路途中的不同径道的不同选择,并不完全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对教育发展的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所忧虑的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非常需要一批教育伟人的出现。
四、学生问:
在您看来当代教育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素质教育能否更完善?应试教育是否发展开慢一些?可否减轻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呢?平时锻炼应试能力(周考、月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张扬自己个性、发挥所长,来迎接高考……这样会效果好一些。您是怎样想的,可不可以谈谈您的想法?
答:
素质教育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但口号喊的大了些,高了些,让教育者很难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实施。应试教育则太偏了,不利于人的综合发展。但应试本身并没有错,不是素质提高的对立面。一个人没有应试能力是无法生存的。
人生本身就是一次大考试,对每个人展示着神奇的考题。无法意料,没有敏捷的应变能力会怎样去面对人生,而应变能力的产生和提高,多数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大小封闭式、开放式、自由式、限定式、综合式的考试。包括离开学科考场的各种生活、工作、学习、实践、思考等一系列活动的考试。当今急需变革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至于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我同意减去不必要的负担,但必要的负担还是要有的。负担是一种责任和追求。人一辈子都离不开责任和追求。人一生下来就承担着某种责任,而后有了追求,于是有了负担。人生的负担有重而无形,想轻轻松松、舒舒坦坦活一辈子,不可想象,不可能!能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态已是难上加难了。
作为学生,离开一定的、必要的负担,还能提高自己,增长才干吗?但不必要的负担是要坚决、彻底扼住的。
五、学生问:
您认为在以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试教育有可能取消吗?
答:
应试教育的提法可能逐渐淡化,但考试不会完全取消,只能改变其考的形式,革新其考的内容。但永远也不能根除考试这一检验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最简明的测量方式。
六、学生问:
在您求学生涯中,使您感到最烦恼的事是什么?在您的人生岁月中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答:
在我求学的生涯中,最烦恼的是,学无所用还得学下去;做了许多无用功,却不得不继续做下去。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不便一一提起。
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更多更好的利用时间,使我至今仍为已经失去许多宝贵的时光而懊悔不已!
七、学生问:
为什么有的人歹毒,有的人善良?为什么歹毒的人幸运,善良的人不幸?
答:
每个人都是家庭和社会的产物。特别是社会造就了各种人物,社会也需要各种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命运,独特的人生历程。人生是不能复制的,不能回头再来的。
谁善良谁就不幸,谁歹毒谁就幸运,现实中不是这样的,你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不平事,因多数不能接受而感觉到多了些。我反倒看到了许多好人获得了好运,不在自己身上,也是显现在子女身上。不在当时,也在他的晚年。这不是什么迷信,是因为得道多助。善良的人首先诚信,而获得别人的信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人交际的基础,是做朋友、做亲人、做同事的基础。你是好人,总有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你。我坚信,善人是有善报的,好人一生平安。
现实中所看到幸运的歹毒人,是因为这些人为己私利不择手段,开辟拓宽自己的路,比善良人多了些选择。但最终歹人因其歹事而暴露其歹毒之心,必然将被别人所唾弃。对歹毒人的回报,自然的方式也是不择手段。请你相信我这句话。
八、学生问:
是不是一切的占有都是走向丧失呢?
答:
从某种哲学的角度来看,得与失是一个人的心理感念和体会。世界上的所有物质谁都拥有,同时又谁都不拥有。每个人即是孤立的,又是与他人、他物共同拥有整个繁华世界。眼前的占有就象拥有的时间、流水及浮云一样,稍纵即逝。获得能有什么,失去了,又有什么?只有生命在,只要精神在,人就是人,不会变成什么,或者不应变成什么。
从现实存在的观点,或者从人的需要来看,得与失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暂时的不平衡不会决定性地影响走向平衡的总趋势。所以,一个人要想得到,必然要有相应的付出。用相对不怎么需要的作为付出,来换取物质性或精神性的需要。当然付出的东西包括物质性的、精神性的等等。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不愿有任何付出,便想获取,假使得逞了,也必然引发后来的极大付出,就好象银行贷款是要连资本带利息同时支付的。
做人的本分是物有所取,取之有道,物有所用,用有所为。社会与人的发展实际上是社会与人动态平衡点的发展。
九、学生问:
占有与丧失的尴尬对峙,使生活论为一种在其形式后追赶而永远找不到这种形式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追日的夸父,是不是所有的人将渴死在这中途呢?
答:
其实,每个人用了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得到的却是另外些什么。真正追求且得到的,并没有耗尽自己的各种力量。即使得到了想得到的,也不完全归属于自己拥有。一代一代,只是这样求索,每个人又都在设定不切合实际的理想,到头来,真正的理想竟早已是占据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小小的感念。
伟人的巨大贡献,只是把许多不同的人的感念收集起来而已。
不过,奋斗不可扼止,无法停留,这是人性使然。因为,人们要探索这个充满奥秘、充满神奇的世界。包括探索自己,从而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
十、学生问:
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是如何力图创造一个有道德、有信仰、有文化的社会的?
答:
人们做人就是为了各自找准目标,做一个独特的人,实现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不同个性的人,构成了繁杂的、异彩纷呈的社会,做人就是意味着做了一回人。一个人当结束生命的时候,尽管带走了数不清的遗憾,但仍然为自己真真实实做了一回人而感到欣慰。
做人的最高追求是做一个高尚的人,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自己获得的幸福和成功,也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成功,给社会带来更好的发展和安定。所以,人的最大理想是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尽量多的影响别人和社会,说的更好听一点,就是为人类及其社会做出奉献。
我们应该对社会有一个最高最好的要求,而且每个人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但是,非常残酷的现实是,我们不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这种最好形式的希望。
十一、学生问:
个人和社会应如何解释道德生活,如何设法使这种道德生活成为现实,如何试图使自由与公民的责任协调起来,以及如何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答:
道德是一种人在社会中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是人类及社会的需要。这些内容平常讲的太多了,我不必在这里多讲。
但是,作为每一个公民,其责任和权益,自由和服从是双重使命性的,两者同生同亡,不可能单方面存在。虽有此消彼长的时候却不能使某一方面降为零点。只扩张个人的自由度,必然伴生或引来罪恶。
我认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越来越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尽管过程曲折,时有反复,可总趋势是向前,向高一级文明行进的。
看社会是否进步了,视点应该有三个。一是人的自由度增大了;二是人的自觉性增强了;三是人的发展速度加快了。
十二、学生问:
当人以最大的恶意看世界的时候,世界是不是不得不回报他一眼呢?
答:
世界是一面镜子,可以反射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件事物。回报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
十三、学生问:
大有作为、难有作为、无所作为,胡作非为这四者(之间),哪种最可悲呢?
答:
大有作为可敬;难有作为可憾;无所作为可叹;胡作非为可恨。这里找不到可悲。可悲的是有作为而非所为或近恶所为,就是本意是好的,善的,却做出了坏的恶果,难道不可悲吗?
人总是要有所为的,无所为的人极少,或者全无。有目的的无作为,即号称无作为或不作为者,其实也是一种所为,他所为的是一种不动,一种静态。以静制动,也许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所为,生活中便是一种高雅的修养所为。据载,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高人。
十四、学生问:
流亡文学除了是一种表现出深刻不安的文学,在您看来,她还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呢?
答:
不敢妄谈,要我看,斗胆说一句,她是一种不入流的文学,是一种苟且文学,是表达社会心理缝隙的文学,还会是什么呢?爱好文学的人,不管造诣深浅,都有权发表自己对文学的看法。
十五、学生问: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那有没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
答:
真理的相对性,是许多哲人的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绝对的),如果说绝对的真理存在的话,那么“这个世界是存在的”,是绝对的吧?“这个世界是运动的,是变化的”,恐怕也是绝对的吧?
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追求。只不过是有的人,穷尽了一生的精力去追求最高最深的真理,而大多数人是在生活中从追求“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体味日子如何过的幸福,这一最浅最低级的道理开始的。他们的追求,本质上也是追求真理,追求的更帖近实际,更帖近人本身。
我们不应该探索有多少人去追求真理,而应该寻求有什么样的真理存在,对人类自身影响的真理究竟是些什么?怎样追求?怎样认识。这将是无穷无尽的。追求的过程是相当痛苦和艰辛的,同时又是最富有意义的。
十六、学生问:
作为一名中学生,处在社会当中,怎样才能够做到既独立于社会,又影响和引导社会?
答:
能认识到既处于社会,又独立于社会,还要去影响、引导社会,很了不起。特别是作为中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确实可贵。
愿意去影响,引导社会,这是大志。是千年大志,至少是百年之志。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还要影响下去,而且要影响世界。但孔子思想仅是影响社会,却很难完全做到引导社会。若引导社会,用一人或数人的思想、行为,几乎不能成为可能。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也是一代人智慧的结晶,只不过一人的成份占的大了些。
我认为,了解社会的真谛已是很艰苦的事了。作为中学生首要的问题是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与社会同步。从社会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然后与他人的意识思想形成合力,去引导社会的某一方面,这便是大志之人了。
十七、学生问:
学生怎样担当公民义务?应不应该参加学生运动,而且以怎样的心态参加学生运动?学生运动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学术而学术的理念之间有相当的矛盾之处,那您认为是什么呢?
答:
为什么要参加学生运动呢?多参加学生活动的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锻炼和培养能力,为走入社会作各方面的准备(包括能力、心理及思想、道德的准备)。参加活动是学生提升自己的好方法,特别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在学生队伍中,我赞称多提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观点,这是孩子从家庭中走出来的需要。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完善、稳固,不便大力提倡、张扬什么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很浓的偏激思潮运动。走到什么时候,人的个性化必然要融于社会的一体化,而社会的一体化要服务于人的个性化的。否则,个体的生存环境将面临着越来越缩小的险地。人的个性化与社会的一体化相协调,相和谐,这已经是人类最美好的渴求了,为之奋斗便是神圣的事业。
关于社会变革方面的大型政治性运动,特别是作为中学生是没有很大的必要去参与。但作为社会的主流人物及其机构也不应该阻止任何人正常参与和相关行为活动。当然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这里矛盾的焦点是中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会导致行为的不确定性。
十八、学生问:
人生最大的损失,除了丧失人格外,还有什么?是缺乏自信,失去友情、亲情?
答:
人格都不要了,剩下的就没什么资本了,只好是一副肉体的物质生命了。自信、友情、亲情都是以人格为基础的,以人格做保证的。难以想象放弃人格的人是个什么样子?
今天,确有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划定了一个圈子,将自己限定在这个圈子的中心,然后从四面八方索取需求,来极大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且不择手段。殊不知,这种膨胀自我的行事方式,假使设法淹没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对自己又有什么益处呢?因为,一件事物就象一粒米掉进了大海一样而无法显现效应。你的欲望就是那个大海,当欲望的波涛泛澜的时候,最终吞噬的是自己的灵魂。比真正的的海浪更加汹涌。
极端自私的人已经可恨了,为了一已之私放弃人格,可想有多可恶。放弃做人的大众化基本准则,实际是放弃了自我,是一种精神自杀,比肉体生命自杀更加惨痛和狠毒。
每当有人提到丧失人格的话题,我总是义愤填膺。可恨造物主在创造许多美好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丑恶。
十九、学生问:
人的心理所能设想和相信的东西,人就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取得它,除了这一点还需要什么?
答:
需要纠正的是,人心里设想的东西,相信能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争取得到。积极的心态只是奋斗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条件。除此,更多的是实干。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想出来后再干才可能为现实。我以为,人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实干精神。
二十、学生问: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当他正视你的时候,你会想:“他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会对我不利吗?如果要让你的眼神(睛)为你工作,就是要让你的眼神专注别人,这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您说,是这样吗?
答: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是很难做到通过眼神来隐藏什么。因为在隐藏的同时,也在暴露了更多隐藏不了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人悲伤的时候要流泪,极度喜乐的时候也要掉泪啊!
眼睛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整个世界就是首先通过你的双眼进入心灵的。有人考证,大脑中留存下来的记忆信息,百分之八十以上来源于眼睛,当然盲人除外。当双眼为你工作的时候,也是你对外要了解、对内要审视的时候。所以在捕捉的同时,也在暴露,眼睛的职能不仅对外,也是对内的。
不要过分关注眼睛的藏露,应该想方设法让灵魂深处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双眼放出迷人的光彩,让来自心灵的美好通过眼睛辐射你能看到的一切。
二十一、学生问:
人们往往用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做失败的借口,但更多时候,这些是真正的失败原因,除了这个原因,您认为还有什么原因呢?
答:
歧视、失败、借口这三个词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歧视有时是不需要理由的,有时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习俗观念在影响,有时是一种个体观念品质在做梗。表现出来的歧视现象千差万别,是所有不公平现象中最普遍最残忍的一种。我们只能用更高级的精神质素去感染、去影响。
失败是成功的反面,失败有原因,但不一定去找借口。失败了再去找一种借口,说明归罪他处的理由,这是虚伪的一种表现。失败之所以能孕育成功,就是因为敢于正视失败,承认失败,找出失败的因子,而不是为失败找借口。生活中、工作中经常能遇到有人为了自己的不成功找出许多理由或借口,这是正常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也许是由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失败者,并没有做出更好的努力而造成的吧。以此看来,这一切又正常了。
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是一己之见,一孔之见。是生活多年、工作多年、学习多年、思考多年的感受和看法。我总认为,这里所能彰显出的一点点星火,好象能点燃一些心灵之灯,若能照耀若干,快乐地走好人生路,我便虚无此言了。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