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江文学 •校庆特刊 •岁月有痕:一叶一杯总关情
——二中劳动课与我的茶叶情怀
1、安化二中的“劳动课”——采茶、制茶
安化二中是我的中学母校。
我于1956年9月考入安化二中,1959年7月在初中第28班毕业;1959年9月~1962年7月在安化二中高中第六班毕业。当时学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每一学期都有较长时间的劳动课:在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参加“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春插秧(早稻),春采(制)茶,在县农科所学习用温床培育红薯秧苗和蔬菜秧苗,在安化茶场开荒修梯建茶园……尤其使我一生难忘的是1959年春,在云台山和1960年春在文溪黄羊坪的两次采茶、制茶劳动。
1959年上半年,快初中毕业了,学校仍安排了一次在云台山的学习采茶、制茶劳动,有10天时间。同学们背着行李一早出发,走过崎岖小道,爬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条条小溪,行走70华里路程才到马路口,已到下午4点多钟,精疲力尽了,但是还要爬上云台山。能不能爬上去云台山?班主任熊康龄老师鼓励我们要经受住身体和意志的考验,男同学帮女同学、体力强的帮体力弱的同学背行李,还一路唱着歌,走过羊肠山坡路,夜幕快降临时才到达云台山农户家里……
大家虽然很疲惫,但睡一晚起来便恢复了体力,早上起来才看到云台山的山景。云台山是一座海拔900来米的高山,山坡上不长乔木,是满山遍野的水竹、杂草和冠木,可是到了山上面却是盆地,早上云雾缭绕,笼罩祥云瑞霭;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慢漫地云消雾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耸立在盆地的坡地和平地上的许多由石灰岩风化形成的嶙峋怪石,有大有小,既有成片石林,也有单个石柱,石与石之间,是面积大小不等的乱石土壤,生长着生机勃勃待采的茶树,同学们都被这样一幅有雾、有石、有茶、有农家小木屋的美景所吸引……
第一天上午由大队的仇支书介绍情况,县农业局去了一名技术干部讲云台山的茶,指导我们怎样采茶和制茶,然后分组,女同学以采茶为主,男同学有采茶的,也有参加学习制茶技术的,我以学习制茶技术为主,也到过茶园去采茶。
云台山茶树是大叶种,也有中叶种,树粗芽壮,芽叶肥大,生长势强,产量高,叶肉厚,叶质柔软,叶色绿或深绿,茸毛细密;内含物丰富,抗寒性强,适应性广,宜制作安化红茶、绿茶,滋味浓厚,耐冲泡。经过劳动实习体验,既了解了云台山茶的优质特性,又初步学习了制作红茶和绿茶的工艺技术。
读高中一年二期,1960年春在文溪黄羊坪采茶、制茶。同样翻山越岭步行到达目的地,住在茶农家里,分组采茶,学习制作安化黑毛茶工艺技术。油马坪海拔800米左右,与九龙池、廖家山相望,在毗溪的上游,邻高马二溪,也是茶叶品质最好的地方之一。这里土质特点是冰碛岩、板页岩、火岩分化形成的乱石土壤; 茶树品种是安化群体品种,以中叶茶为主,柳叶条形;茶的品质特征是内含物丰富,醇厚、回甘、耐泡、香气纯正;这里的茶叶适制安化黑茶和安化红茶。此次学农劳动实践课,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我们收获满满。
1959年春在云台山和1960年春在文溪黄羊坪的两次采茶、制茶劳动,了解了安化黑茶、红茶和绿茶,初步掌渥了一些制茶工艺技术,对我走出校门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我农学院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安化县茶叶生产发展前景的探讨”
1983年7月初,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我被录取到湖南农学院读了两年的农学专业,虽然以农学为主,但我从安化农村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关注《茶学》学习,毕业论文是“关于安化县茶叶生产发展前景的探讨”,我重点论述的是“安化黑茶”,指导老师黄意欢教授,后来将16位学生的优秀论文编印成《农干专修科毕业论文选编》,我的论文便入选其中。
时过33年,2018年9月13日,已退休的黄意欢等几位老教授在茶叶专家邹传慧的陪同下,来到江南镇“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参观,在听取我的汇报后,教授们无不感慨地说:“学以致用,有益于人民,好!”
左图:《湖南农学院·农干专修科毕业论文选编》。右图:2018年9月13日,已经退休的黄意欢(右二)等几位老教授来到安化县江南镇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参观。
3、黑茶消解了我对雪域高原的水土不服
1979年5月我奉调进藏工作,被安排在离拉萨市150公里的林周县旁多区任区委书记。
林周县旁多区海拔4200米以上,位于拉萨河上游、念青唐古拉山山麓。高寒缺氧,雪水冰寒;吃牛羊肉、食奶酪、抓糌粑、喝酥油茶,少有蔬菜。水土不服,吃食难消胀肚,喝水太寒伤胃。区干部告诉我“唯酥油茶能解”。我问翻译“用什么茶”?翻译告诉我,制作酥油茶不能用绿茶,绿茶性寒不宜,只能用黑茶,茶性溫和,消滞祛寒,祛腻降脂。我说,我的家乡就产黑茶,我进藏时还带来了家乡制作的黑茶砖。她感到惊喜,说“有缘分”。湖南白沙溪茶厂送给我的黑砖茶派上用场了,区干部告诉我熬制酥油茶,毎天早中晚喝酥油茶,习惯了,吃食胀肚和水寒伤胃用酥油茶而解之,适应了在高海抜地区的生活和工作,还深入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牧区与牧民同吃、同住……
在西藏拉萨市海拔4200米的林周县旁多区(用过的安化黑砖茶和茶碗)
4、首任安化县茶业协会会长
走进21世纪前后,有老企业引领的一批茶人、企业,艰难兴业,冲破单一边销茶的樊篱,开拓市场, 由原销西北为主的“安化黑茶”出现在深圳、东莞、广州、长沙、北京等都市,内地人们开始感受到了安化黑茶的魅力和养生保健功效。2004年广州市的《信息时报》第一版面载有图文报导:“51岁老茶你买得起吗?”“50年天尖价值48万元”。2005年大年初四(农历)中央电视台第二频导的“鉴宝” 栏目,由专家鉴定一篓“天尖茶的价位是48万元”、轰动了茶叶界和收藏界。
安化黑茶复兴发展,从粗放边销而走进内地高端市场,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中共安化县委(第十届)、县政府适应时势,2006年12月18日成立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茶业协会,有会员97人,团体会员21个,大会选举产生了伍湘安为首届茶业协会会长。
协会一成立我就上班了。既然在协会工作,就不能碌碌无为,要有责任与担当,真心诚意为企业服务,为产业复兴发展服务,为实施县委、县政府茶产业发展的决策服务。
当好参谋,搞服务,协会工作要有正确的工作思路。工作思路是:溯源守本,继承、创新;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长远;不能只追求利益至上,而要追求“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宁少勿滥,质量第一;做强资源,夯实质量与信誉基础,做强做大产业”。既是协会工作思路,也是对历史的承诺,对当代和后人的责任和担当。
茶业协会会长期间,从夯实基础工作做起。
实施“以安化黑茶为重点的茶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独特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而这个特色产业就是安化黑茶产业。在2007年8月6日,力主重新成功申报注册“安化黑茶”,证明商标;从2007年开始,重视抓安化黑茶标准体系化建设;2008年6月7日,积极申报“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申报,2009年12月18日“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出“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 “抓原料,强质量;实施品牌战略, 树形象;夯实质量和信誉基础,开拓市场,打造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 的工作思路,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做了积极的、开拓性的基础工作。
转眼,我年近古稀了,任重道远。虽然夕阳短暂,但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那种爬山不怕荆棘丛生的劲头儿又上来了,知难而进,用知识和智慧,用坚強的毅力和意志,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安化黑茶产业的守护、传承与发展有所作为。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这些生涯经历,与我在中学母校——安化二中的学习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值此母校百年华诞之际,重拾点滴,权当汇报。(按:文章作者系安化二中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