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庆专栏>校庆动态>详细内容

萸江文学 •校庆特刊 •岁月有痕:滨资书院与安化二中

来源:安化二中 日期:2023-02-09 作者:黄本安 浏览: 字体:

2018年5月,我曾写了一篇《被遗忘的教育策源地》,此策源地是指安化民俗古镇唐家观对岸的鸦雀坪,鸦雀坪的后山白杨峰上曾经是滨资书院的校址。在此文的结尾我写了如下文字:滨资书院自1890年创立到1951年省立五中搬到宁乡,时间整整60年。这60年的教育史可以这么认为:创办滨资书院在安化后乡属空前绝后,独此一举;滨资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是后乡旧学的结束,新学的开始;后来改办为第二女校旋又改为县立萸江职业学校,是开创了后乡职业学校的先河;抗战中期省立五中迁入,同时开办初中和高中,是后乡开办现代中学的起点。安化二中的前身联立萸江中学,创办于1923年,而联立萸江中学的前身是萸江职业学校。因此可以这样说,安化后乡的现代教育起源于鸦雀坪,鸦雀坪是安化后乡现代教育的策源地,因此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后人所遗忘。

明年七月,安化二中将举行建校百周年庆典,许多人和事都牵涉到滨资书院,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安化二中与滨资书院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都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

首先是关于滨资书院。滨资书院的创办者为黄岱宗与黄运藩,分别为光绪乙酉科举人和丁酉科解元,创始时间有黄岱钟的诗为证,摘录如下:

光绪庚寅(1890年),仆于资水之滨创立讲舍,即滨资书院,逮壬辰(1892年)事犹未竣。因有粤西之行,同事诸君多难色,因留四绝怂恿之。

(一)

四壁萧条冷似冰,檐前细雨洒秋镫。

万间广厦寻常事,恼煞人间杜少陵。

(二)

八十三滩渐渐高,江从深处长神鳌。

欲将一滴茱萸水,化作东溟万顷涛。

此诗已入选《湘雅摭残》和夏默庵先生编著的《安化诗抄》,滨资书院创办于1890年,创办者为黄岱钟与黄运藩,应该没有疑义。

其次是滨资高等小学堂的创办时间。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滨资书院奉命改名为滨资高等小学堂,安化县大荣乡扶竹冲陈澈曾任滨资高小校长。改制的原因是1905年废除科举,朝廷提倡创办新学,不少地方奉上谕把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安化县令顾玉成还因此受过处分,处分原文有如下表述:“安化县令顾玉成拟改滨资书院为后乡小学堂,但既无章程,又无筹集办学经费的实在办法,办理蒙学又欠切实。对此,俞抚令学务处移明藩司,将该令记过一次,并严饬该令宽为筹划,不得再次敷衍。”高等小学堂最终办起来了,在此就读的有出生于东坪吴家湾的诗人、学者吴奔星,儿童文学杂志《小朋友》的第二任主编吴翰云。吴奔星在《一望天涯万里开》一文中写道:“一九二七年我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当时我在安化县唐家观滨资高等小学堂上学……那时我们是高年级的学生,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就参加了革命,跟随进步教师走遍了东坪附近的村庄……(木子村)贺成德老师也是领队的老师之一……”由此可见滨资高等小学堂的办学时间有据,办学历史也不短,至少有二十余年,而且是后乡唯一。

再次是把高等小学堂又改办为安化县第二女校,旋又改办为安化县萸江职业学校的问题。关于第二女校的开办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确实有人在此女校读过书。根据文溪籍谌映民(后任南县纪委书记)、谌良民(后任湖南省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兄弟给《文溪志》提供的稿件说,她们的祖母李道春出生于小溶溪一大户人家,幼读诗书,毕业于鸦雀坪县立第二女校(滨资书院),至于什么时间,没有交待。但根据他们的父亲谌移大出生于1946年进行推断,他的母亲大概在1930年前后在第二女校读书。据此可知,1930年前后就是第二女校创办的时间。那么,县立第一女校在哪里呢?如果前乡(即安化前四乡)没有,那就应该在后乡东坪,而且有据可查。查黄氏族谱记述:“黄少岩,字一玮,册名楚枬,同治十二年癸酉九月十七日午时生……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任东坪女子职业学校校长,于三月二十七日寅时无病而终,远近悼惜。”其中的“女子职业学校”应该是当时的县立第一女校,也就是县立萸江职业学校。听先辈们说,办有缝纫、纺织等专业,有许多富裕人家的女子在此就读。所以第二女校“旋即改为安化县萸江职业学校”存疑,要不就是第二女校与东坪女子职业学校合并,搬迁到了东坪,改名为“安化县萸江职业学校”,至于时间应该在1926年之前。

至于省立五中的迁入滨资书院,起止时间应该是1942年至1951年。其迁入原因、办学规模等,我在《被遗忘的教育策源地》和《省立五中轶事》两篇文章中有较详尽的叙述,在此不作赘述。

安化二中的创办时间及与滨资书院的关系很难说清楚。已成定论的是安化二中创办于1923年,地处安化县城东坪镇,先后办过高等小学、简易师范、职业学校,194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湖南省私立萸江初级中学。我认为,至少在1927年之前东坪镇没有高小,只有国民小学。后来的东坪七区高小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办起来的。此说有吴奔星写了《如是我母》一文为据。吴奔星说他三岁丧母,是由祖母带大的,直至国民小学毕业。国民小学是初小,只有一至四年级。吴奔星出生于1913年,他的高小(五六年级)是鸦雀坪高等小学堂读的,时间是1927年。如果当时东坪办了高小,吴奔星等应不会舍近求远。

安化二中创办之前,东坪镇办过萸江师范,彭国钧是萸江师范的创始人。查彭国钧简历,有如下记载:“民国初年,彭国钧看到安化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里,人口八十余万,地分前后乡,后乡无中学,小学毕业生升学须远至县城(梅城)或长沙,途程百里至数百里。他邀集地方人士,在东坪设萸江师范,任校董。”据考证,也确有人在萸江师范读过书。如《文溪志》▪《书香门第》一文中记载:“谌根旺(见山),兼修旧学与新学,毕业于东坪玉皇凸安化联立萸江学校(师范),后获江南茶叶专科学校文凭,先后任黄沙坪中心学校校长、安化后乡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萸江师范创办时间是“民国初年”,具体何年,有待考证。“联立萸江学校一词使人深思,是否萸江职业学校与萸江师范学校联合办学了?

总而言之,从民国建立至1949年解放,东坪镇这个地区的国民教育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先后办过初小、高小、萸江职业学校、萸江师范、萸江私立初级中学等(不包括抗日时期从外地搬迁至此的学校,也不包括外籍传教人士在福音堂开办的小学),然后是1953年安化县人民政府接收,把萸江私立初级中学改为安化二中。而且萸江职业学校、萸江师范、萸江私立初级中学都在同一个地址——玉皇凸上,也都包含了“萸江”二字,这些学校都是安化二中的前身,而萸江师范与萸江职业学校的办学时间都只能大致确定,所以安化二中创办时间确定于1923年是有其理由和依据的。

综上所述,滨资书院是安化后乡现代教育的策源地,这个地位不应有变。至于安化二中与滨资书院的关系主要是承前启后的关系,他们一脉相承,彼此联系,互相渗透,由书院、高小、职校、师范、普通私立初级中学逐步演变而为安化二中(完全中学),然后普及到各乡镇。到抗日战争中期,毕业于滨资高等小学堂担任《小朋友》杂志第二任主编的吴翰云回乡,担任了萸江私立初级中学的校董,负责学校的建设工作。同时,省立五中迁入滨资书院,启用了安化后乡籍的一些教师:如体育教师贺兆兴,教务主任夏保穑,尤其是英语教师由私立萸江中学的夏辛农兼任,东坪镇的名医刘之光担任了该校的校医工作。该校毕业的仇文农、阮行舟、杨文仪、杨芬等都担任了安化二中的骨干教师;省立五中也为当时的萸江私立初级中学提供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总而言之,安化二中与滨资书院是同一条跑道,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奔驰,为安化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铸造了安化教育事业的辉煌。在母校安化二中建校百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示纪念与诚挚的祝贺!(按:文章作者系安化二中校友)



终审:bangong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