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来源: 日期:2009-04-07 作者:chenfang 浏览: 字体: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模块链接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Ⅰ专题一):北宋政治制度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Ⅱ专题一):土地制度

学习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

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知识结构】

一、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三冗”、“两积”)

“三冗”: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参考《创新设计》P284“重点难点——问题一——第二段”)

“两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二、内容:参考《创新设计》P283“基础知识连线——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简表

类别

措施

简评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募役法

由州县政府按每户富裕程度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缴纳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

一定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好坏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均输法

京师采购物资要根据需要在路程较近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

保证京师物资供应,限制商人对市场控制,减少政府开支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赊销给商人贩卖,收取利息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垄断,保证市场稳定,增加财政收入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农闲时练兵,平日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节省军费开支,既加强对人民控制,又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保马法

百姓可自愿申请养军马,养马户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要赔偿

减少政府开支,军马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

将兵法

改变“将不得专其兵”的做法,实行“兵识其将,将练其兵”的做法

保障军队训练,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武器质量和产量提高

改革科举

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试经义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提供人才,有利于推进改革

改革学校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三、变法失败原因

变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根本矛盾

四、进步意义及局限性:参考《创新设计》P284“重点难点——问题二”

【达标训练】

1、王安石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思想。请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两项措施说明这一思想是如何实践的。


解析:考查对“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解和王安石变法措施的掌握。“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前提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如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提供比高利贷者利率低的钱或粮食,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再如募役法,按照户等交纳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钱越多,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赋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2007·山东文综·33)《创新设计》P284“典例剖析”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上疏

材料二 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恩荫的机会有: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据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

答:①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②财政危机严重;③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④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⑤官僚机构重叠,官员人数多,出现冗官局面;⑥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材料三中的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

答:冗官增加,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过重,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哪个皇帝的支持?针对北宋“国用殚竭,民力空虚”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答:皇帝:宋神宗。

措施: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

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4、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答:争论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答: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答: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答: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现象:官员数量增加,人浮于事,形成“冗官”的弊端。

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答:王安石认为募役法最重要。

积极作用: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材料三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答: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打印 |
分享
|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